瀏覽類別

專文

【博物之島專文】泛起歷史與美學的漣漪—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正式揭幕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70號,鄰近臺北車站。(戴秉儒 攝影) 作者/攝影:戴秉儒(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 座落於熙來攘往的臺北車站前,國家攝影文化中心(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 and Images)位處車站前的精華地帶,緊鄰國立臺灣博物館(下簡稱臺博館)首都核心區博物館群,成為古蹟修復再利用為博物館的重要標竿之一。…

【博物之島專文】延續文化前,還有一件重要的事!北海道愛努文化博物館與史前館卑南遺址公園的啟示

多變的卑南大溪河道,流傳著引水英雄都古比斯的傳說,反映部落祖先的環境觀。(張至善 攝影) 作者/攝影:張至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感謝日本吉原秀喜先生提供詳細的資料與書信討論,吳立涵協助翻譯;博物館同仁林佳靜提供的資料與經驗分享、討論。…

【博物之島專文】從戲台前走到戲台後—台北偶戲館〈小小偶大世界〉常設展新面貌

作者/攝影:劉庭妤(自由作者) 歷經一年半的的籌備規劃與整修,台北偶戲館常設展空間煥然一新,除了更符合兒童的參觀需求外,更新後的主視覺、展覽腳本及互動裝置等,皆顯示策展團隊對於偶戲教育的當代論述及思考。新展區分為「歷史」、「變化」、「共創」、「消逝」與「未來」五大區,展覽開頭「什麼是偶?」的引導提問後,接著是「歷史」區域的展示,當中的展示特色及價值相當值得細細探索。 「什麼是偶?」從遊戲中思考偶的意義…

【博物之島專文】博物館如何與部落合作辦展?林頌恩談與部落共事的義氣之道!

林頌恩,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長年與原民朋友共同策畫部落展覽。(陳佳汝 攝影) 作者:陳佳汝(前破週報記者、台大人類學系) 以「江湖之道」比喻館與部落之間義氣合作的重要性,這是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林頌恩長年和部落合作的心得,以義氣相挺取得部落的信任,沒有抱持學術菁英的心態,而是以江湖之心走入部落,是成功合作的關鍵。…

【博物之島專文】大費周章的浪漫:國立歷史博物館「紋樣授權計畫」的跨域創新實踐

「史博浪漫大飯店:紋樣授權體驗計畫」使用多元史博紋樣創造獨特視覺風格。(王雅璇 攝影) 作者:王雅璇(國立歷史博物館文創行銷組) 博物館典藏並展示人類的智慧與文化面貌,作為第一線與大眾接觸的文化機構,在不同時代以不同姿態成為人們的靈感泉源。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稱史博館)自2019年起推動「紋樣授權計畫」,此計畫在依循博物館的專業原則中仍力求突破框架,成為臺灣博物館授權領域的創新策略,本文將介紹此計畫的緣起、內容創造、館外推廣等不同階段。 …

【博物之島專文】自由小姐的故事—從藝術檔案揭開越南船民的香港羈留記憶

《越南的苦工》是Nguyen Quang Phuc於1990年創作的寫實水彩畫,描繪越南人民辛勤勞動的景象。(陳瑋彤 攝影) 作者/攝影:陳瑋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 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期間,香港中文大學(以下簡稱中大)在本部圖書館舉行「Nàng Tự Do—園泉越營藝穗檔案及越南船民在香港的痕跡 」展覽,策展人梁皓然以越南文「自由小姐」(Nàng T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