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五, 十月 3, 2025
會員註冊/我是會員/English

CAM

  • 首頁
  • 本會簡介
    • 章程與細則
      • 本會理事暨監事選舉辦法
      • 本會專業委員會組織簡則
      • 學報編輯委員會組織簡則
    • 理監事名單
    • 歷年大事紀要
  • 最新消息
    • 館所最新活動
    • 學會最新活動
    • 新書介紹
  • 出版品
    • 博物館簡訊
      • 《博物館簡訊》徵稿啟事
    • 博物館與文化
    • 悠遊台灣博物館
    • 論文集
    • 專書
  • 主題專欄
    • 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專區
    • 博物館科技應用專文分享
    • 亞太博物館連線專欄
  • 會員服務
    • 會員種類暨入會辦法
    • 會員權利義務
    • 團體會員名錄暨會員優惠
    • 線上加入會員
  • 專業委員會
    • 【各專業委員會現任主委】
    • 博物館展覽委員會
    • 博物館教育委員會
    • 博物館視聽多媒體委員會
    • 藏品安全與維護委員會
    • 專業人才培訓委員會
    • 行銷與公關委員會
    • 博物館管理委員會
    • 兩岸博物館交流發展委員會
    • 友善平權委員會
    • 原住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
    • 區域博物館委員會
    • 人權與博物館委員會
  • 專業資源
    • 推薦網站
    • 博物館名錄
      臺灣博物館史綱網頁
    • 文化部文化典藏系統
  • 活動行事曆
  • 研討會資訊
  • 國內外資訊
    • 新訊
    • 專文
    • 徵文啟事
  • 首頁
  • 本會簡介
    • 章程與細則
      • 本會理事暨監事選舉辦法
      • 本會專業委員會組織簡則
      • 學報編輯委員會組織簡則
    • 理監事名單
    • 歷年大事紀要
  • 最新消息
    • 館所最新活動
    • 學會最新活動
    • 新書介紹
  • 出版品
    • 博物館簡訊
      • 《博物館簡訊》徵稿啟事
    • 博物館與文化
    • 悠遊台灣博物館
    • 論文集
    • 專書
  • 主題專欄
    • 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專區
    • 博物館科技應用專文分享
    • 亞太博物館連線專欄
  • 會員服務
    • 會員種類暨入會辦法
    • 會員權利義務
    • 團體會員名錄暨會員優惠
    • 線上加入會員
  • 專業委員會
    • 【各專業委員會現任主委】
    • 博物館展覽委員會
    • 博物館教育委員會
    • 博物館視聽多媒體委員會
    • 藏品安全與維護委員會
    • 專業人才培訓委員會
    • 行銷與公關委員會
    • 博物館管理委員會
    • 兩岸博物館交流發展委員會
    • 友善平權委員會
    • 原住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
    • 區域博物館委員會
    • 人權與博物館委員會
  • 專業資源
    • 推薦網站
    • 博物館名錄
      臺灣博物館史綱網頁
    • 文化部文化典藏系統
  • 活動行事曆
  • 研討會資訊
  • 國內外資訊
    • 新訊
    • 專文
    • 徵文啟事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新訊】末日求生術:倫敦無家者博物館開幕展以街頭智慧推動社會變革

On 九月 30, 2024
【博物之島新訊】末日求生術:倫敦無家者博物館開幕展以街頭智慧推動社會變革

無家者博物館標語緞帶別針,展演進行間工作人員會發放給參與者,鼓勵觀眾一同參與行動。(林盈君 攝影)

作者:林盈君(英國萊斯特大學美術館與藝廊碩士、藝術顧問)

近年英國因為住房危機、脫歐對就業市場的衝擊以及生活成本提高等壓力,當地無家者的問題逐年升高。據Big Issue的調查,以英格蘭為例,在2023年秋季的某個晚上各地有3,898人露宿街頭【註釋1】。

倫敦「無家者博物館」(Museum of Homelessness, MoH)於2015年由潔西和麥特(Jess and Matt Turtle)聯手創立,靈感源自於他們的經歷以及與無家者社群的深厚聯繫。【註釋2】

2017年,該館在Tate Modern首次亮相,藉由「國情:關於無家者問題的交流」一系列展覽和活動,探討無家者問題的深層原因。歷經數年的臨時營運,MoH在地方議會以及遺產樂透基金(Heritage Lottery Fund)等機構的支持下,2023年落腳於倫敦芬斯伯里公園(Finsbury Park)的公園管理人小屋,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活動空間。

 

MoH建築,芬斯伯里公園曾是工人階級的休憩場所,也見證了婦女參政運動等抗爭活動,與弱勢群體歷史密不可分,使得芬斯伯里公園成為無家者博物館的理想場所。(林盈君 攝影)

 

該館首場展覽「如何在末日中生存」(How to Survive the Apocalypse)打破普遍的觀展模式,採取高度互動的形式,將展示物件結合表演者分享、展示無家者的生存技巧和智慧,邀請觀眾思考:如何應對街頭生活的挑戰。

 

展覽分為多個環節,包含環境導覽、互動展演、多媒體欣賞等,參觀者需提前預約。左圖:參觀前可先享用志工提供的茶點,並由工作人員講述參訪流程。/右圖:由無家者和志工共同打造的社區花園和菜圃,並計劃日後為因無家可歸而逝去的人們建立一座紀念碑。(林盈君 攝影)

 

該展覽並沒有提供既定的展版、物件說明牌,展示空間則設計如小型舞台,堆砌的木箱環繞空間四周,表演者會拿起存放於木製箱子中的各類物件,並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訴說隱於平凡物件後的生命故事,揭示無家者的生存日常點滴,包含千瘡百孔的手推車、黑色大塑膠袋外套、帶著汗味的彩色護腕等。

例如,「弗列德的手推車」曾經陪伴流浪街頭的弗列德無數日子,讓他可以帶著家當四處遷徙,並在新冠疫情期間,成為協助運送物資的工具。手推車上可見許多磨擦和修補的痕跡,看得出來曾歷經多次「起死回生」。或是,平時我們拿來裝垃圾的大型黑色塑膠袋,在無家者眼中卻成為絕佳的防風雨外套。

 

左圖:表演者以第一人稱的敘事角度講述手杖主人的故事,除了協助行走,也是危險四伏的街頭生活的防身利器。/右圖:表演者分享如何將黑色垃圾袋改造成遮風避雨的外套。(林盈君 攝影)

 

多媒體元素的運用進一步加強了展覽敘事的深度和感染力,如展覽放映MoH與「暴動電台」(Riot FM Collective)合作的影片,內容剖析英國近代史中社會不平等和無家者問題的成因。每個展演環節間,工作人員會發放印有:「對任何事提出疑問」、「分享資源」、「重寫未來」等標語的緞帶別針。提醒我們,每個人都能通過行動為社會做出改變。

 

在展覽空間中一同觀賞MoH與暴動電台共同製作的影片。(林盈君 攝影)

此外,MoH也為無家者提供法律諮詢、心理輔導和藝術工作坊等服務。創辦人主持的Podcast「MoH Deep Dive」,每個月會討論與無家者相關的政治和時事議題報導。同時也與其他社運團體、醫學單位、藝術家、記者等組成「垂死無家者計畫聯盟」(Dying Homeless Project Coalition),調查並公布無家者的死亡數據,除了紀念這些被社會遺忘的人們,並以此推動政府部門在社會安置和衛生醫療等政策做出變革。

如同該館宗旨即是透過展示無家者的個人物品和故事,提升公眾對無家者的認識,打破刻板印象,同時推動具體政策改變,為無家者提供實質的幫助。MoH的存在重新定義了博物館的社會角色,它積極介入政府制訂政策的過程,並與地方團體共享、共作,打造一個兼具同理、陪伴的支持系統。除了是一間博物館,更是社會變革的行動者。以不拘一格的形式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創造了一個屬於所有人的空間。


【註釋1】Big Issue官網,引自:Homelessness facts and statistics: The numbers you need to know in 2024 ,原文:An estimated 3,898 people were counted as sleeping rough across England on a single night in autumn 2023.

【註釋2】潔西深受父親過去在倫敦流浪街頭的經歷影響,她的父親曾得到「西蒙社區」(Simon Community)的幫助,並在重建生活後,與同伴們共同創立了慈善機構「沃利奇」(The Wallich)協助更多無家者。這段家庭歷史啟發了潔西,讓她決心以藝術和社會行動改變無家者的命運。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 Museum of Homelessness
延伸閱讀:
  • 【博物之島新訊】行動派博物館正夯!無家可歸博物館為流浪者發聲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

AccessibilityMuseum ActivismMuseum of Homelessnesspublic engagementVisitor Interaction倫敦無家者博物館公眾參與博物館行動主義
Share

Prev Post

中台世界博物館:2024/07/27-2025/05/18【德大字在:館藏榜書藝術特展】

Next Post

檔案管理局:即日起【113年《檔案》半年刊徵稿啟事】

熱門消息

最新消息

長興美術館:2025/9/16-2026/4/30【「吳地風華・針起江南」—高英士先生刺繡蒐藏展】

九月 9, 2025

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2025/9/22-11/30【「美感照護‧社會關懷」文化近用實習計畫專業培力課程】

九月 15, 2025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25/8/2-2027/12/31【「職探任意門」特展】

九月 4, 2025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25/9/14【第23屆週日閱讀科學大師講座/材料科技與人生】

九月 12, 2025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2023/08/24-2026/08/24【《點時成今:影響臺灣的勞動事件》特展】

九月 25, 2025

《歷史文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326期

九月 19, 2025

【重要公告】 「補助博物館專業人員參與 2025 ICOM 杜拜大會暨學術發表」補助申請延至114年10月1日

九月 24, 2025

【博物之島新訊】打造建築遊樂場!高雄兒美館「美術館的一百種想像」建築教育展

九月 3, 2025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25/9/1-2025/10/30【大人科學-「健康久久~中醫養生小學堂」帶狀課程】

九月 4, 2025

國立國父紀念館:2025/10/3【2025 性別平權與博物館國際線上論壇 女聲.博物:穿梭博物館的女性敘事】

九月 3, 2025
  • 首頁
  • 本會簡介
    • 章程與細則
      • 本會理事暨監事選舉辦法
      • 本會專業委員會組織簡則
      • 學報編輯委員會組織簡則
    • 理監事名單
    • 歷年大事紀要
  • 最新消息
    • 館所最新活動
    • 學會最新活動
    • 新書介紹
  • 出版品
    • 博物館簡訊
      • 《博物館簡訊》徵稿啟事
    • 博物館與文化
    • 悠遊台灣博物館
    • 論文集
    • 專書
  • 主題專欄
    • 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專區
    • 博物館科技應用專文分享
    • 亞太博物館連線專欄
  • 會員服務
    • 會員種類暨入會辦法
    • 會員權利義務
    • 團體會員名錄暨會員優惠
    • 線上加入會員
  • 專業委員會
    • 【各專業委員會現任主委】
    • 博物館展覽委員會
    • 博物館教育委員會
    • 博物館視聽多媒體委員會
    • 藏品安全與維護委員會
    • 專業人才培訓委員會
    • 行銷與公關委員會
    • 博物館管理委員會
    • 兩岸博物館交流發展委員會
    • 友善平權委員會
    • 原住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
    • 區域博物館委員會
    • 人權與博物館委員會
  • 專業資源
    • 推薦網站
    • 博物館名錄
      臺灣博物館史綱網頁
    • 文化部文化典藏系統
  • 活動行事曆
  • 研討會資訊
  • 國內外資訊
    • 新訊
    • 專文
    • 徵文啟事
© 2025 -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版權所有.
100055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20號9樓 電話:02-2361-0270 #705、706、707 Email:service@tmaroc.org.tw
Design by Pro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