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標籤

博物館行動主義

【博物之島專文】博物館能成為「連結當下」的魔鏡? 側寫人權館「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__ /__天」展

「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__ /__天」展覽中,播放訪談烏克蘭人的影片,使臺灣觀眾更加理解他們在戰爭中的行動與想法。(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作者:施承毅(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助理教授) 「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__ /__天」展【註1】由國家人權博物館與烏克蘭女性與性別歷史博物館(Museum of Women's and Gender…

【博物之島新訊】Let’s take action!當博物館與公民一齊行動

Let’s take action!圖為布拉格巷弄中的行動喊話。(Photo by Rod Long, Unsplash) 作者:高郁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為事件發聲,讓歷史說話! 第26屆國際博物館大會(2022 ICOM)的主題「The Power of Museums」是21世紀博物館員最重要的課題之一,在我們所處的公民社會中,民主、多元共融、永續等思潮備受重視,而戰爭、極權、殖民遺緒所致的動盪大環境,讓文化機構身負推動社會正義的使命感。…

【博物之島專文】尋找切入點,剖析展覽的靈魂:「展覽評論的雙面刃?解析評論策略與內涵」講座紀實

「展覽評論的雙面刃?解析評論策略與內涵」講座文宣(歐陽德 設計) 作者:黃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我們觀看展覽時,常常為展示的精彩而叫絕,或為其寓意而動容。在此同時,我們是否能找到合適的切入點,以「展覽評論」為羅盤,探訪博物館中深藏的意識形態,或解讀展示設計蘊涵的詩意呢?…

【博物之島新訊】保持韌性,並肩前行!英國藝術基金會2021年度博物館獎項揭曉

英國藝術基金會2021年度博物館首獎揭曉,由英格蘭埃塞克斯郡的「第一站點美術館」獲獎,肯定其在疫情期間為社區支援與學童教育所做的努力。(Photo by Firstsite staff)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本文圖像由英國藝術基金會(Art Fund)、第一站點美術館(Firstsite)授權使用 英國藝術基金會(Art…

【博物之島新訊】向人民伸出援手!印度甘地紀念館走在社會援助最前線

甘地紀念館聯合各地衛生部門,前進疫情嚴重地區,設置新冠肺炎行動篩檢站。(Courtesy of Gandhi Smriti and Darshan Samiti) 作者:王琤雯(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碩士) *本文圖像由印度甘地紀念館(Gandhi Smriti and Darshan Samiti)授權使用 奉獻在服務的生命最為豐盛。(Life spent in service is the only fruitful life.)                  …

【博物之島新訊】博物館作為抗爭場所—香港政治行動者在博物館中發聲

香港歷史博物館常設展最後一天,不少市民趕於閉展前參觀展覽。(黃漢鋒 攝影) 作者:黃漢鋒(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生) 「博物館應保持中立客觀的立場」,此觀點在近年受到諸多挑戰,例如博物館行動主義(Museum Activism)的興起。英國學者Richard Sandell指出:博物館行動主義主張博物館受到符合道德規範的價值所形塑,有意識地為政治社會及環境帶來改變。某些博物館自發性地善用館內資源,嘗試為社會做出改變,例如英國的無家可歸博物館(Museum of…

【博物之島專文】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迎接十週年—線上年會回顧行動博物館發展

議題「博物館代表性與人權」中,臺灣代表國立臺灣博物館袁緒文研究助理,發表「臺灣多元族群的發聲與社會融入:以國立臺灣博物館為例」,說明臺博館與移民社群合作創造文化平權的環境。(袁緒文 授權) 作者:高郁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現在,博物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具有主動的角色和責任。從Black Lives…

【博物之島新訊】追求言行一致!行動派的博物館教育

CECA會場(謝文馨攝影) 作者:謝文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教育組) 國際博物館協會的教育與文化行動委員會(ICOM-CECA, Committee for Education and Cultural Action)今年以「博物館教育的角色:支持自我與社會」(Roles of Museum Education: Supporting Self and Society)為主題,於9月2日至4日的ICOM京都大會共舉辦12場專題講座及實務案例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