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新訊
【博物之島新訊】航越歷史的漫漫歸途——舞鶴引揚紀念館
拘留營模型,呈現狹小空間內擁擠的生活景況。由於熱氣上升,身體較虛弱者通常被安排睡在上層。模型中的人物正在分食稀少的食物。(王奕尹 攝影) 作者:王奕尹(格拉斯哥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 坐落於日本海沿岸的舞鶴市,不僅以秀麗海景與優美地名聞名,更承載著一段沈重的歷史記憶。二次大戰結束後,根據駐日盟軍總司令部的命令,日本政府須將所有滯留海外的軍民遣返回國,於是選定包含舞鶴港在內的18個港口,作為接納返國者的「引揚港」,以利大規模遣返作業。…
【博物之島新訊】「語」你言說⋯⋯不知道的事:C-LAB《Sounds of Babel》特展
張紋瑄《檔案太大無法放置在目的地檔案系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提供) 作者:許恕(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研究生) 2025年《Sounds of…
【博物之島新訊】蔚藍危機下的策展行動:英國塞恩斯伯里視覺藝術中心春季展覽「海洋能否存活於我們手中?」
朱利安・夏里埃,《Midnight Zone》,2024年。(© Julian Charrière) 作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隨著氣候危機日益嚴峻,海洋的命運成為21世紀全球關注的重大議題。英國諾福克郡(Norfolk)的塞恩斯伯里視覺藝術中心(Sainsbury Centre for Visual Arts)於2025年春季推出全新展覽項目,以「海洋能否存活於我們手中?」(Can the Seas Survive…
【博物之島新訊】在藝術中反思災難,在動盪中尋找可能:當代館「安全室」特展
張程鈞作品《Nice to see you feat.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邀請Podcast「台灣通勤第一品牌」主持人李毅誠、張家倫,化身為消防水管的進水口及出水口,想像兩者在長期高壓的工作崗位退休後的閒聊對話。(詹話字 攝影) 詹話字(台北當代藝術館副館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 在當前全球政治局勢如此敏感的時刻,「災難」作為人類共同經驗的一部分,其意義不應止於創傷與毀滅的記述,也包含了反思生命價值、連結情感與激發行動的可能。…
【博物之島新訊】在變動中,想像未來:2025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快報
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展望博物館的未來」。(©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作者:黃星達(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秘書長、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 博物館不僅保存過去,在回應快速變化的社會需求與全球挑戰之際,也持續重新想像其未來角色與行動方式。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以「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展望博物館的未來」(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Rapidly Changing…
【博物之島新訊】2025 ICOM杜拜三大關鍵議題搶先看!
杜拜聯合博物館展廳。(© Etihad Museum) 作者:黃星達(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秘書長、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自 1948 年起定期舉辦大會,以促進國際博物館間的交流與合作。第 27 屆「杜拜大會」預計於 2025 年 11 月 11 日至 17 日在杜拜世界貿易中心(Dubai World Trade Centre, DWTC)舉行。 本屆主題為「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展望博物館的未來」(The Future of Museums in…
【博物之島新訊】 南美館「SUNDAY」特展,看見移工在勞動之外的週末日常與自我表達
藝術團體SILATURAHMI的作品《SILATURAHMI:東港鹽埔2023-2024》。Silaturahmi意為「連結情誼與維繫關係」,藝術家透過印尼船員在東港的生活物件與影像紀錄,呈現船員在異鄉彼此扶持,與在地社群共生的故事。(臺南市美術館 提供) 作者:郭庭耘(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博物之島新訊】 傾聽時間與自然的無垠樂章:東京都現代美術館「坂本龍一:觀音・聽時」特展
坂本龍一、岩井俊雄《Music Plays Images X Images Play Music》(1996–1997/2024 ),由岩井俊雄將兩人近30年前的合作檔案調出、重置而成,在展覽最後供觀眾懷想坂本龍一之風采。(©2024 KAB Inc.丸尾隆一攝影/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okyo 提供) 作者:王欣翮(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史與考古學系碩士) 2023年初,坂本龍一逝世,留下:「藝術千秋,人生朝露」(Ars longa,…
【博物之島新訊】人工智慧新時代:博物館如何運用AI連結社區與未來?
休士頓自然科學博物館互動式展覽體驗。(Credit: Mike Rathke /Houston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作者:劉曉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博物之島特約記者)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的應用日趨普及與成熟,許多博物館也順應AI浪潮,廣泛使用AI工具擴展或強化原有功能。除了常見的科技應用,如結合AR或VR的展示手法,AI亦在館藏研究領域發揮關鍵作用。例如,哈佛藝術博物館(Harvard Art…
【博物之島新訊】尋訪百顆星星的記憶:新竹將軍村開放圖書資訊園區常設展
《轉個彎,走入將軍村》常設展與眷村原居民及其後代一同共創,每個展覽小細節皆體現其生命經驗與眷村的集體記憶。(陳蘊如 攝影) 作者:陳蘊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從眷村聚落到文化園區——記憶的場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