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國內外資訊

【新訊】從搖籃到搖籃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展示硬體再利用

撰文/攝影:劉世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展示教育組) 博物館的特展展示週期一般設定為3至6個月,為求文物展示效益,須應用多樣性的展示媒體與家具設備,然而豐富性與互動性等需求也反映在高昂的製作成本與運輸費用上,成為博物館營運的壓力。若將永續設計納入展示規劃,便能創造博物館的循環經濟。…

【新訊】賦權的典藏:博物館典藏未來策略建議

撰文:陳瑋彤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英國博物館協會 (MA) 發表《賦權的典藏》(Empowering Collections) 報告,思考未來十年博物館管理及使用典藏的策略。報告爲2018年《典藏 2030》調查計畫之成果,MA…

【專文】當電影遇上博物館:臺灣電影文化資產的歷史建構與論述實踐

撰文:林亮妏(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生) 一、電影與博物館之間:從遙遠到靠近 電影與博物館都是在十九世紀末引入臺灣。電影在臺映演的最早文字紀錄,是刊載於1899年9月8日《臺灣日日新報》一則廣告──「臺北的十字館,將在八日晚間起至十日放映美國愛迪生發明的活動電氣寫真,內容是關於美西戰爭等」。而第一間在臺設置的博物館*,則可追溯至1882年馬偕博士(George Leslie MacKay,…

【新訊】博物館與社會永續性:新加坡博物館友善平權實踐概況

撰文:蔡宜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何謂社會永續性? 博物館在社會永續與友善平權的議題上能如何貢獻己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於2018年11月29日邀請到資深的新加坡獨立博物館教育人員陳愛云 (Karen Chin),透過實務經驗,分享新加坡博物館的實踐概況。現任新加坡動物園教育部門助理總監的陳愛云,曾任職新加坡亞洲文明館、土生華人博物館及新加坡國家博物館多次獲邀在ICOM的年會上發表,其執行的教育活動更曾獲選為值得學習的典範 (Best…

【新訊】透過藝術治療 在博物館裡發現自我

撰文:王惇蕙(國立歷史博物館教育推廣組) 過去,在博物館接受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並不常見。然而,愈來愈多藝術心理治療師(art psychotherapists)於療程中使用博物館/藝廊資源,他們相信無論年齡大小,人們皆能藉由藝術、文字表達情感與經歷。 英國國民健康服務體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的藝術心理治療師,以往多在醫院或門診中心看診;近期嘗試以心理/精神疾病(mental health…

【專文】公益文創:一種博物館整合社會企業概念的體現

博物館圖像授權經過設計轉化,成為符合市場競爭力又具有文化故事的物件,圖為有書如玉計畫產品「裸皂」,攝影/黃英哲,2018。 撰文/攝影:黃英哲(國立歷史博物館文創行銷組助理研究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一、博物館視角下的社會企業概念 博物館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在其發展的脈絡趨勢中,始終存在著與時俱變的特性。相對於傳統博物館學觀念的「新博物館學」(New mus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