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國內外資訊
【博物之島專文】原爆創傷的凝視與再現: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常設展
歷經整修後開放的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常設展,以展示遺物、影像紀錄為重,結合具故事性、受難者第一人稱口吻的文字敘述,帶領觀展者感同身受廣島原爆的歷史傷痛。(劉怡辰 攝影) 作者:劉怡辰(日本一橋大學社會文化研究分野研究生、自由作者) 今年(2023)5月七大工業國集團(G7)於廣島舉行領袖峰會,其中擔任主辦方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邀請領袖們參觀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広島平和記念資料館),傳達無核武訴求,成為此次高峰會中各國媒體報導的焦點之一。…
【博物之島專文】異聲下的尤太族群生活面貌:探訪法蘭克福尤太博物館常設展
法蘭克福的尤太博物館常設展「過去與現在」展區,尤太畫家Moritz Daniel Oppenheim (1800 – 1882)以尤太族群的思維與文化繪製《摩西與法律表》(Moses withe the Tables of the Law)。(Nicholas Jia Jun Toh杜家駿 提供) 作者:高怡芳(自由作者)…
【博物之島新訊】透過實境解謎遊戲,搶救被消失的文學碎片:國立臺灣文學館「文壇封鎖中——臺灣文學禁書展」
展場入口處以翻倒的書房與紛飛的書籍,細看一旁的展牆上,更隱藏著一個黑影,藉此呈現臺灣文學遭受監控的意象。(林琮穎 攝影) 作者:林琮穎(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教育組專任助理) 「許多文學作品將面臨被消失的威脅!請你穿越時空扮演時代下的角色,蒐集文學碎片,來搶救這些重要的文學吧!」這是一封來自文學一時空的求救信。…
【博物之島新訊】拉近我們與書的距離,荷蘭圖書之家博物館手抄和活版印刷體驗活動
圖書之家博物館的手抄工作坊位於博物館的閣樓,由館員演示手抄本常用之字型。(海牙圖書之家博物館提供 Huis van het boek/House of the book, The Hague) 作者:王幸慈(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史碩士、藝文工作者) *本文部份圖像由圖書之家博物館(House of the Book, The Hague)授權提供…
【博物之島新訊】揭開誰眼中的大清末世?倫敦大英博物館「晚清百態」特展中的弔詭
倫敦大英博物館特展「晚清百態」聚焦在嘉慶皇帝登基後到溥儀退任的清朝末年,揭開展覽序幕的是〈大清萬年一統地理全圖〉,展示了大清帝國的曾經的日升,帶出接下來的日落。(©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本文圖像由倫敦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授權使用 倫敦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於今年五月推出特展「晚清百態」(China's Hidden…
【博物之島新訊】不只聽音樂!透過展覽探索音樂的不同形狀:加拿大「國家音樂中心」的跨領域、跨文化展示
展覽中觀眾與樂器的互動(陳佳利 攝影)。 蔡振家(國立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陳佳利(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音樂博物館作為承載集體記憶與認同,連結流行文化與科學,已越來越受到重視。2016年開幕的加拿大國家音樂中心(Studio…
【博物之島新訊】無家者的發聲練習,人生百味策劃「大人的寫寫字——無家者經驗書寫展覽」
「大人的寫寫字」特展,為人生百味、與其參與寫寫字工作坊之無家者們共同策劃。展覽時間從2023年11月3日至2023年11月19日。(圖像由人生百味提供。) 鄧皓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博物之島專文】水都記得: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自原民角度「回看」歷史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水之記憶」(Water Memories)特展(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提供) 作者:朱安如(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戲劇博士生) *本文圖像全數由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授權提供…
【博物之島新訊】浮華與腐敗的一線之隔:Cecily Brown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個展「死亡與少女」
「死亡與少女(Death and the Maid)」展場實景。(攝影:謝宇婷) 作者:謝宇婷(高雄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 斑斕的色彩、流淌的筆觸,藝術史上反覆探究的古典命題融合後疫情時代生活,英國藝術家Cecily Brown的繪畫讓觀者在作品前流連忘返。今年四月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開幕的展覽「死亡與少女(Death and the Maid)」(2023.4.4-12.3),展出著名英國女性藝術家Cecily…
【博物之島專文】以「身體」經驗建築與藝術共構的展覽: 《感知現場》與《超出建築》展的空間營造
《感知現場》展場(忠泰美術館 提供) 作者:廖俊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