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紋瑄《檔案太大無法放置在目的地檔案系統》。(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提供)
作者:許恕(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研究生)
2025年《Sounds of Babel——如果我們的語言是……》為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年度大展之一(展期至2025年08月10日),延續「眾聲喧嘩——講述表演集」文化實驗計畫第一階段成果。策展人莊偉慈關注後疫情時代真假難辨的數位資訊,以及地緣政治局勢引發的新型態衝突,並匯集24位跨國藝術家,透過田野調查、文本轉譯與音像裝置,探討語言如何成為文化記憶與權力運作的展演現場。
展覽主標「Babel」取自舊約聖經《創世紀》中建造巴別塔的故事:人類試圖直通天穹,卻因觸犯神意而造成語言混亂,彼此無法理解。這段意象不僅象徵語言分歧與溝通失效,也映照當代社會中多種聲音交雜、彼此干擾的處境。【註釋1】展覽以此為開端,邀請觀眾反思:當語言以不同形式介入歷史、政治與日常,我們如何傾聽、理解彼此。
語言的形狀,承載記憶的感官實踐
展覽首先聚焦語言如何透過聲響、身體與物質,成為文化記憶的實踐形式。如辛西亞・馬賽爾以16位音樂家穿梭移動、交錯演奏的錄像作品《聖戰》作為展覽序章,象徵巴西多族群歷史中的權力與衝突,也映照台灣過往的殖民處境。劉致宏《蛇與鼓》受到奈及利亞傳統樂器Udu啟發,運用來自日本、美國與台灣土壤製成土蜂巢狀陶瓷裝置,將部落儀式聲響轉化為跨文化記憶的聲音雕塑。張恩滿《笆札筏的大洪水》則以刺繡與錄像對照太麻里大鳥部落的起源神話,呈現原住民族如何透過身體實踐與口述傳統,延續並非以文字記錄的部落歷史及語言。


展覽也關注語言如何在歷史暴力與殖民結構中,成為權力的工具與記憶的載體。例如,張紋瑄《檔案太大無法放置在目的地檔案系統》便以綠島白恐記憶與韓戰期間釜山難民的創傷經驗為起點,透過設置實體檔案翻閱區與錄像裝置堆砌的大量資訊,展現記憶如何在累積中超載,並在無形中侵蝕、壓迫日常。而陳飛豪《男生徒》則爬梳日治時期臺韓書報與小說,選取3篇早期香港與朝鮮的醫學與文學文本,發展為6頻道錄像與1部長篇動畫作品,從中挖掘性別、語言與帝國結構下的情慾書寫與抵抗線索。
語言的多重身分,聽見聲音裡的權力與日常
聲音不僅傳遞情感與訊息,更常被政權用來形塑集體意識與政治認同。阿爾巴尼亞藝術家安利・沙拉的《接管》便以〈馬賽曲〉與〈國際歌〉的流變為題,探討同樣的樂譜,如何隨政權更迭而被重新命名定義。1792年誕生的〈馬賽曲〉原是法國大革命推翻壓迫的象徵,後來轉化為共產政權下的〈國際歌〉。沙拉透過雙頻道錄像,以扭曲、暴力、不合常理的肢體動作,怪誕的演奏方式,揭示相同旋律如何在不同政權下被挪用,甚至承載彼此對立的意識形態。

語言不只存在於對話與文字中,更滲透在我們每日接觸的物件與消費習慣。如黃麗音《柴米油鹽》則結合雞骨、玻璃、木頭、銅鐵件、米粒與榻榻米等異質材料與影像,取材自台灣各族群遷徙帶來的飲食記憶,使水果罐頭、水壺等現成物發出市場中的叫賣聲響,從「柴米油鹽」這些日常必需品,聽見飲食文化背後象徵的身份認同與日常生活的交織。

抗爭與認同的語言,在邊緣與裂縫中發聲
語言的力量不僅體現在它被說出的時刻,也存在於它被抹除,為誰發聲的權力關係中。例如,香港藝術家何兆南《作品命名尚未成功》與《始終如一如往常》記錄反送中運動後的香港街頭,透過靜態攝影與錄像對照,以事件過後被統治者「重新塗白」的牆面,揭示對異議聲音的壓制與視覺治理。

展覽也關注被壓抑或難以言說的當代情感與性別經驗。例如,曾建穎《愛情靈藥》以「和合二仙」【註釋2】為原型,描繪當代人際關係的依附、幻象與操控。色彩鮮明、造型誇張的畫面延續其一貫揭示暴力與虛無的繪畫語言,質疑關係中看似甜美實則不對等的權力結構。南韓藝術家鄭恩瑛與酷兒音樂家KIRARA合作的《消除噪音,消除身體》將展間打造如同夜店場景,透過藝術家口白與躁動狂放的電子音樂,讓聲音成為跨性別群體解放身體焦慮的象徵。

結語:未竟回聲處,持續傾聽與提問
展覽尾聲由米尼亞・碧亞比亞尼的《在夜裡的無盡凝視》作結,作品以破碎影像與斷裂聲響,回應瓜地洛普的殖民歷史。畫面中出現「海洋有祖先的味道」等文字,疊合多重層次的歷史創傷與集體記憶——海洋既是奴隸貿易的航道,亦為孕育新生的搖籃,同時承載著創傷與重生並存的複雜記憶。觀眾在凝視與傾聽之中,得以感受到語言如何在歷史與感官之間流動。
展覽透過藝術作品讓觀眾重新思考「語言」存在的意義。正如副標題「如果我們的語言是⋯⋯」留下的空白,並非等待答案,而是邀請我們跳脫慣有思維,在產生共鳴與感受差異之間,重塑語言與自我、他人、社會的關係。
【註釋1】巴別塔的故事,原始典故出自《創世紀》第11章。
【註釋2】「和合二仙」原為唐代高僧寒山與拾得的形象,後在民間信仰中轉化為象徵婚姻和諧、感情圓滿的雙神,常見於喜慶婚俗及求姻緣信仰,亦代表「相伴」、「合一」的關係想像。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網站展覽介紹與展覽手冊。
延伸閱讀:
- 無語凝噎:「Sounds of Babel如果我們的語言是⋯⋯」展覽評論
- 巴別塔之聲,可收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製作之podacst深入了解個別藝術家對於他們自身認為的「語言」是什麼?以及創作脈絡。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