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在藝術中反思災難,在動盪中尋找可能:當代館「安全室」特展

張程鈞作品《Nice to see you feat.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邀請Podcast「台灣通勤第一品牌」主持人李毅誠、張家倫,化身為消防水管的進水口及出水口,想像兩者在長期高壓的工作崗位退休後的閒聊對話。(詹話字 攝影)

詹話字(台北當代藝術館副館長、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

在當前全球政治局勢如此敏感的時刻,「災難」作為人類共同經驗的一部分,其意義不應止於創傷與毀滅的記述,也包含了反思生命價值、連結情感與激發行動的可能。

2025年05月,台北當代藝術館推出展覽《安全室》(展期至2025年09月07日),靈感源自策展人林裕軒於2024年前往日本Tokyo Arts and Space的駐村經驗。期間,他觀察到同樣與臺灣處於多災環境的日本,面對災難所展現的積極應對方式,以及與臺灣相異的日常防備意識——例如,初見面時便交付災難避難包,並詳細說明空間中可供避難的位置、安全帽與乾糧的存放處,這樣的日常警覺令他感受到強烈衝擊與反思,也促使他回望臺灣長期與天然災害與政治危機共處的處境。

展覽集結來自臺灣、日本及瑞士等地的7組青年藝術家,作品涵蓋聲音、影像與空間裝置等多元媒材,關注2024年的花蓮地震、康芮颱風,到烏俄戰爭、福島核災,乃至持續籠罩臺灣社會的兩岸政治問題,不僅回應「災難」作為集體經驗的命題,也藉此探索人們如何在動盪中共存、尋找位置,與想像未來。

 

Tokyo Arts and Space駐村空間提供的安全帽、口哨、手電筒、防災糧食與簡易廁所(林裕軒 攝影)
在與災難共生的風景中,反思人與自然的位置

展覽以瑞士藝術家李奧納多・布爾吉・特諾里奧(Leonardo Bürgi Tenorio)的作品《一層層疊起》揭開序幕。擅長探討自然與人類互動關係的特諾里奧,作品取材自一棵遭康芮颱風吹倒的苦楝樹,並將其置入當代館廣場,使災後痕跡不止於記憶,而成為觀眾可感知的空間實景。作品也意外地引入在樹木上棲息的蕨葉與蛞蝓,讓生命隨之生長。展覽以具體的災後景觀帶領觀眾思考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並在斷裂與重構之間,看見生命延續的可能。

 

位於當代館廣場的《一層層疊起》是特諾里奧於臺灣駐地研究一個多月後,現地創作的大型裝置。(詹話字 攝影)
王煜松與地震寫生團作品《沒有葉子的森林》,以「漂流木」結合寫生、攝影與錄像,記錄花蓮近年災難頻傳的景象。(詹話字 攝影)

 

揭開災後社會的標籤與歧視

當社會對災難的恐懼不斷轉嫁,往往以排斥與標籤的形式滲入日常生活。擅長以影像批判權力結構與社會政治體系的日本藝術家藤井光(Hikaru Fujii),其錄像作品《被紅線劃分的班級》,聚焦福島核災後,大眾對輻射的恐懼,以及對災民的排斥與歧視。

作品借鑒1970年代「藍眼睛/棕眼睛」實驗(Blue Eyes/Brown Eyes Exercise)【註釋1】,邀請茨城縣小學生依據是否居住於「輻射區域紅線內」進行分組,並由此劃分優劣評價,呈現歧視如何在制度中被複製、內化與合理化。拍攝過程中,影像製作者與觀眾也成為旁觀者與參與者,共同參與由社會框架所生成的暴力現場,使我們直面污名化的暴力,以及歧視經驗難以言說的心境。

 

捕捉歷史的裂痕:數位技術能否為戰爭留下另一種記憶?

此外,展覽也探討當戰爭影像成為習以為常的新聞背景,藝術能否提供另一種凝視災難的可能?創作者張宸瑋作品《Volkswagen Transporter T5.gltf》,試圖透過數位技術,重新詮釋戰爭殘骸背後的故事。作品取材自基輔大學建築系畢業生,以3D掃描技術重建烏俄戰爭中被炸毀的物件模型,再透過數位影像形式進行典藏。有別於主流媒體對戰爭災難的即時報導與視覺衝擊,藝術家選擇以柔軟的材質包覆破壞痕跡,嘗試重塑觀眾的視覺經驗,創造出一種延遲且充滿張力的感知落差,使觀者更深刻意識到暴力並未遠離,而是以不同方式滲透日常。

 

作品《Volkswagen Transporter T5.gltf》重現烏俄戰爭中損毀的車輛,將遠在千里之外的戰爭瞬間帶至觀眾眼前,提醒我們:戰爭所波及的日常,或許並不遙遠。(詹話字 攝影)

《安全室》透過藝術的轉譯與重構,使得觀眾得以在作品中看見災難背後的結構性問題,亦能感受到同理、關懷與參與現實的可能。正如策展人所指出,身處臺灣的人們,必須不斷地變換自身的戰鬥位置,堅定信念,在不確定中辨識選擇,與多重災難所帶來的挑戰共存。

值得關注的是,展覽期間館方也舉行系列教育活動,包含藝術家導覽、放映會,以及「假新聞製造所」工作坊等。並配合展覽為兒童設計「安全室」暨「環世界日誌」學習單,提供觀眾多元參與與思考「災難」的途徑。

 

張程鈞作品《二兵研發兵》轉化宣傳彈於戰時對民眾心理的影響,透過「宣傳彈食物徵集行動」,邀請觀眾思考若未來臺海發生戰爭,對岸可能無法品嚐的經典食物有哪些,以看似幽默的手法,引導觀眾感受戰爭與日常間的緊密關係。(詹話字 攝影)

【註釋1】由美國教師簡・艾略特(Jane Elliott)於1968年首次設計,後於1970年代廣為人知。她將學生依據眼睛顏色分組,賦予其中一組特權,藉此讓學生親身體驗歧視與偏見的運作機制,並反思種族與社會不平等。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