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二, 十月 14, 2025
會員註冊/我是會員/English

CAM

  • 首頁
  • 本會簡介
    • 章程與細則
      • 本會理事暨監事選舉辦法
      • 本會專業委員會組織簡則
      • 學報編輯委員會組織簡則
    • 理監事名單
    • 歷年大事紀要
  • 最新消息
    • 館所最新活動
    • 學會最新活動
    • 新書介紹
  • 出版品
    • 博物館簡訊
      • 《博物館簡訊》徵稿啟事
    • 博物館與文化
    • 悠遊台灣博物館
    • 論文集
    • 專書
  • 主題專欄
    • 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專區
    • 博物館科技應用專文分享
    • 亞太博物館連線專欄
  • 會員服務
    • 會員種類暨入會辦法
    • 會員權利義務
    • 團體會員名錄暨會員優惠
    • 線上加入會員
  • 專業委員會
    • 【各專業委員會現任主委】
    • 博物館展覽委員會
    • 博物館教育委員會
    • 博物館視聽多媒體委員會
    • 藏品安全與維護委員會
    • 專業人才培訓委員會
    • 行銷與公關委員會
    • 博物館管理委員會
    • 兩岸博物館交流發展委員會
    • 友善平權委員會
    • 原住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
    • 區域博物館委員會
    • 人權與博物館委員會
  • 專業資源
    • 推薦網站
    • 博物館名錄
      臺灣博物館史綱網頁
    • 文化部文化典藏系統
  • 活動行事曆
  • 研討會資訊
  • 國內外資訊
    • 新訊
    • 專文
    • 徵文啟事
  • 首頁
  • 本會簡介
    • 章程與細則
      • 本會理事暨監事選舉辦法
      • 本會專業委員會組織簡則
      • 學報編輯委員會組織簡則
    • 理監事名單
    • 歷年大事紀要
  • 最新消息
    • 館所最新活動
    • 學會最新活動
    • 新書介紹
  • 出版品
    • 博物館簡訊
      • 《博物館簡訊》徵稿啟事
    • 博物館與文化
    • 悠遊台灣博物館
    • 論文集
    • 專書
  • 主題專欄
    • 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專區
    • 博物館科技應用專文分享
    • 亞太博物館連線專欄
  • 會員服務
    • 會員種類暨入會辦法
    • 會員權利義務
    • 團體會員名錄暨會員優惠
    • 線上加入會員
  • 專業委員會
    • 【各專業委員會現任主委】
    • 博物館展覽委員會
    • 博物館教育委員會
    • 博物館視聽多媒體委員會
    • 藏品安全與維護委員會
    • 專業人才培訓委員會
    • 行銷與公關委員會
    • 博物館管理委員會
    • 兩岸博物館交流發展委員會
    • 友善平權委員會
    • 原住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
    • 區域博物館委員會
    • 人權與博物館委員會
  • 專業資源
    • 推薦網站
    • 博物館名錄
      臺灣博物館史綱網頁
    • 文化部文化典藏系統
  • 活動行事曆
  • 研討會資訊
  • 國內外資訊
    • 新訊
    • 專文
    • 徵文啟事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新訊】島嶼博物館,香港「西貢海藝術節」與居民一同訴說地方故事

On 一月 18, 2025
【博物之島新訊】島嶼博物館,香港「西貢海藝術節」與居民一同訴說地方故事

觀眾需搭乘小型渡輪探索分別錯落於不同的島嶼上的作品,「街渡」也成為連結藝術節與島嶼的重要橋樑。(西貢海藝術節策展團隊 提供)

作者:陳瑋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

香港以其急速的都會節奏著稱,眾多博物館及大型藝文空間亦多座落於市中心。然而,當地的地質與生態多樣性,碩果僅存的鄉村歷史無疑也是值得保存與推廣的重要資產。為了讓更多本地及海外旅客能夠深入探索,同時體驗新界村落【註釋1】的文化內涵,香港旅遊事務署委託專長建築設計與社區營造的一口設計工作室,策劃為期三年的「西貢海藝術節」。

2024年迎來最後一屆西貢海藝術節(展期至 2025 年 1 月31日),並選址於西貢碼頭及四個相鄰的島嶼和半島,分別是具天主教和晒鹽歷史的鹽田梓、曾為漁村的滘西洲、擁有豐富自然地貌的橋咀洲,以及客家人開墾的糧船灣。無法親臨的讀者,也可透過虛擬遊官網一覽錯落於島嶼地景中的藝術作品。

策展團隊透過徵選,邀請創作者根據當地特色設置藝術作品。其中,包含身心障礙藝術家及海外藝術家參與創作。歷年來,部分適合長期設置的作品得以保留並定期維護,克服臨海戶外環境的挑戰,成為在地的公共藝術的一部分。

 

《日光下的月影》以竹編月球呼應潮汐漲退,觀眾需配合潮退時間才能抵達連島沙洲,觀賞作品。(陳瑋彤 攝影)

藝術節期間規劃了超過90項不同類型的主題活動,包含定時導覽、多媒體演出、手藝工作坊、遊戲及運動體驗等,活動內容兼顧生態議題、身心健康與宗教等多元價值,例如「廢棄物定格動畫創作」工作坊,帶領觀眾認識鹽田梓村民的飲食文化,並再利用回收材料製作食物圖像,反思環境污染對飲食的影響。

此外,觀眾也能參與淨灘、觀星、太極靈修等。其中也有以友善平權概念設計的活動,如為視障、特殊教育需求(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學生及少數族群而設計的導覽活動;或為家庭觀眾、寵物設計的親子行山地質團、寵物小睛靈。

 

插畫師貓珊與當地陶瓷「師傅仔」合作,以橋咀洲的「菠蘿包石」及動植物元素為題創作《大菠蘿遊》,作品附有地圖引領遊人沿著郊遊路徑探尋作品。(陳瑋彤 攝影)
居法韓裔藝術家Juhyung Lee 展演作品《不是這裡,是在這裡》,與藝術節村民大使共同製作,並邀請觀者穿梭其中,感受麻繩交織的相互聯繫。(陳瑋彤 攝影)

值得關注的是,「西貢海藝術節」在籌備階段特別重視與當地居民的對話,使他們從初期的疑惑逐漸轉變為積極參與。不僅招募逾百位負責導覽及駐點機動工作的「村民大使」及志工,促進村民與觀眾、藝術作品、社區間互動。他們也積極地參與相關活動,推廣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糧船灣公立學校舊生口述歷史分享、客家茶粿工作坊、舞獅、客家六虎牌等。同時,藝術節也融入當代表演藝術元素,如無伴奏合唱、戲劇演出,以及運用VR技術的創新舞蹈表演。

為克服偏遠地區的交通障礙,藝術節與經營「街渡」的船家合作,特別開設「跳島班次」,鼓勵訪客提前規劃行程,享受遠離塵囂的悠閒時光。由於外島平日人煙稀少,只有極少數餐廳或雜貨店在週末營業,訪客需自備餐食或乘船返回西貢市用餐。

 

陳氏夫婦的跳島街渡,協助策展團隊搬運物資,為村民大使與參觀者提供往來西貢市區與離島間的交通服務。(陳瑋彤 攝影)

在西貢各個離島上,每座島嶼都擁有獨特的生活文化、傳統與地貌。「西貢海藝術節」呼應新博物館學的重要精神,強調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緊密聯繫。透過藝術創作為媒介,結合展演與教育活動,更善用在地材料,將村民的成長回憶與日常經驗化為創作靈感,不僅引發居民共鳴,也帶領觀眾深入探索島民與自然共生的在地智慧,娓娓道來島嶼上的人文軼事。

 

《天磊石陣》結合「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鹽結晶的自然結構和聖經中磐石的堅實意象。啟發觀者思考人類與自然的共生關係:自然供給人類生活所需,人類亦因此對天地產生敬畏之心。(陳瑋彤 攝影)
《畫梓》部分木瓦片取材自該處倒塌的朴樹。作品以方格構造模仿稿紙形態,一面刻有島民與鹽田景觀的圖像故事,另一面則以鏤空設計,使觀者透過框景,「閱讀」濕地景觀。(陳瑋彤 攝影)
《晤梓一餐飯》以馬賽克拼貼呈現多樣客家菜餚,不僅展現飲食文化的細節,更深刻反映了當地人口外移的現況,多數居民雖為生計多已移居海外或遷往市區,傳統節日仍會重訪老家,聚首一堂享用美食。(陳瑋彤 攝影)

【註釋1】「新界村落」指的是香港新界地區的傳統鄉村社區,位於香港島和九龍以北。新界包含了香港的北部、東部和西部,面積廣闊,約佔香港總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二,涵蓋了不少的鄉村、郊野公園以及自然景觀。隨著城市化發展,許多村落面臨人口流失和土地開發的挑戰,這些歷史悠久的社區正努力尋求保存與再生。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 西貢海藝術節官網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land artpublic artpublic engagement公眾參與 公共藝術大地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
Share

Prev Post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25/1/23-2/5【我的鄉土 我的家 吳素絹油畫個展】

Next Post

【博物之島新訊】穿越記憶的街景,「城中轉身術」以藝術重塑地方記憶

熱門消息

最新消息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2023/08/24-2026/08/24【《點時成今:影響臺灣的勞動事件》特展】

九月 25, 2025

國立臺灣美術館:2025/10/31-11/1【2025全人文化近用與社會共融國際研討會】(報名自即日起,額滿為止)

十月 13, 2025

【博物之島新訊】黑人紳士的時尚革命:大都會博物館「Superfine」特展

十月 13, 2025

國立故宮博物院:2025/10/04-2026/01/04【甲子萬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百年院慶特展】

十月 9, 2025

博物館簡訊第113期:博物館交流的意義與觀察

九月 26, 2025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2025/10/08【2025年ICOM杜拜大會線上行前說明會】

十月 3, 2025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25/09/26-2025/10/26【起源—蘿拉.迪莫娃個展】

九月 26, 2025

【博物之島新訊】當設計以包容展開對話——2025 光州設計雙年展

十月 13, 2025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25/10/3-2025/11/2【人生百百款—114年臺史博樂齡共創推廣活動成果展及交流座談會】

九月 22, 2025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25/10/03-2025/11/02【描摹字句的敘情者-陳庭怡新秀創作個展】

十月 3, 2025
  • 首頁
  • 本會簡介
    • 章程與細則
      • 本會理事暨監事選舉辦法
      • 本會專業委員會組織簡則
      • 學報編輯委員會組織簡則
    • 理監事名單
    • 歷年大事紀要
  • 最新消息
    • 館所最新活動
    • 學會最新活動
    • 新書介紹
  • 出版品
    • 博物館簡訊
      • 《博物館簡訊》徵稿啟事
    • 博物館與文化
    • 悠遊台灣博物館
    • 論文集
    • 專書
  • 主題專欄
    • 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專區
    • 博物館科技應用專文分享
    • 亞太博物館連線專欄
  • 會員服務
    • 會員種類暨入會辦法
    • 會員權利義務
    • 團體會員名錄暨會員優惠
    • 線上加入會員
  • 專業委員會
    • 【各專業委員會現任主委】
    • 博物館展覽委員會
    • 博物館教育委員會
    • 博物館視聽多媒體委員會
    • 藏品安全與維護委員會
    • 專業人才培訓委員會
    • 行銷與公關委員會
    • 博物館管理委員會
    • 兩岸博物館交流發展委員會
    • 友善平權委員會
    • 原住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
    • 區域博物館委員會
    • 人權與博物館委員會
  • 專業資源
    • 推薦網站
    • 博物館名錄
      臺灣博物館史綱網頁
    • 文化部文化典藏系統
  • 活動行事曆
  • 研討會資訊
  • 國內外資訊
    • 新訊
    • 專文
    • 徵文啟事
© 2025 -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版權所有.
100055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20號9樓 電話:02-2361-0270 #705、706、707 Email:service@tmaroc.org.tw
Design by Pro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