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日, 九月 21, 2025
會員註冊/我是會員/English

CAM

  • 首頁
  • 本會簡介
    • 章程與細則
      • 本會理事暨監事選舉辦法
      • 本會專業委員會組織簡則
      • 學報編輯委員會組織簡則
    • 理監事名單
    • 歷年大事紀要
  • 最新消息
    • 館所最新活動
    • 學會最新活動
    • 新書介紹
  • 出版品
    • 博物館簡訊
      • 《博物館簡訊》徵稿啟事
    • 博物館與文化
    • 悠遊台灣博物館
    • 論文集
    • 專書
  • 主題專欄
    • 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專區
    • 博物館科技應用專文分享
    • 亞太博物館連線專欄
  • 會員服務
    • 會員種類暨入會辦法
    • 會員權利義務
    • 團體會員名錄暨會員優惠
    • 線上加入會員
  • 專業委員會
    • 【各專業委員會現任主委】
    • 博物館展覽委員會
    • 博物館教育委員會
    • 博物館視聽多媒體委員會
    • 藏品安全與維護委員會
    • 專業人才培訓委員會
    • 行銷與公關委員會
    • 博物館管理委員會
    • 兩岸博物館交流發展委員會
    • 友善平權委員會
    • 原住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
    • 區域博物館委員會
    • 人權與博物館委員會
  • 專業資源
    • 推薦網站
    • 博物館名錄
      臺灣博物館史綱網頁
    • 文化部文化典藏系統
  • 活動行事曆
  • 研討會資訊
  • 國內外資訊
    • 新訊
    • 專文
    • 徵文啟事
  • 首頁
  • 本會簡介
    • 章程與細則
      • 本會理事暨監事選舉辦法
      • 本會專業委員會組織簡則
      • 學報編輯委員會組織簡則
    • 理監事名單
    • 歷年大事紀要
  • 最新消息
    • 館所最新活動
    • 學會最新活動
    • 新書介紹
  • 出版品
    • 博物館簡訊
      • 《博物館簡訊》徵稿啟事
    • 博物館與文化
    • 悠遊台灣博物館
    • 論文集
    • 專書
  • 主題專欄
    • 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專區
    • 博物館科技應用專文分享
    • 亞太博物館連線專欄
  • 會員服務
    • 會員種類暨入會辦法
    • 會員權利義務
    • 團體會員名錄暨會員優惠
    • 線上加入會員
  • 專業委員會
    • 【各專業委員會現任主委】
    • 博物館展覽委員會
    • 博物館教育委員會
    • 博物館視聽多媒體委員會
    • 藏品安全與維護委員會
    • 專業人才培訓委員會
    • 行銷與公關委員會
    • 博物館管理委員會
    • 兩岸博物館交流發展委員會
    • 友善平權委員會
    • 原住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
    • 區域博物館委員會
    • 人權與博物館委員會
  • 專業資源
    • 推薦網站
    • 博物館名錄
      臺灣博物館史綱網頁
    • 文化部文化典藏系統
  • 活動行事曆
  • 研討會資訊
  • 國內外資訊
    • 新訊
    • 專文
    • 徵文啟事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新訊】找回名字的力量!美國蘇烏達瓦阿基博物館回應部落的聲音與文物歸還的實踐

On 一月 4, 2024
【博物之島新訊】找回名字的力量!美國蘇烏達瓦阿基博物館回應部落的聲音與文物歸還的實踐

蘇烏達瓦阿基博物館文物歸還特展,紅色展示架上遺留著文物曾經停留的印記。(劉曉樺 攝影)

作者:劉曉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博物之島特約記者)

位於美國亞利桑納州鳳凰城「蘇烏達瓦阿基博物館」(S’eḏav Va’aki Museum),成立於1929年,多年來致力於保存維護北美古老原住民族霍霍坎(Hohokam)所開發建設的運河灌溉系統與聚落遺址。該館於2023年3月24日,正式將以西班牙語命名的館名「普韋布洛格蘭德博物館」(Pueblo Grande Museum),更名為當地原住民族語「蘇烏達瓦阿基博物館」 。

北美原住民族霍霍坎聚落遺址之復原模型,可見其後代奧哈姆替博物館取名「Va’aki」(意譯為大型平台土墩)的原因。(劉曉樺 攝影)

 

原名「Pueblo Grande」為西班牙語「大城鎮」之意,館內展覽指出當時命名的考古學家並非西班牙母語者,為了顯示該館有兼容其他民族的意涵,所以選用西班牙語命名。更名後的「 S’eḏav Va’aki」,其中「S’edav」有「中央/中心」之意,表達該遺址位於鹽河谷的中央位置,並顯示其運河系統的重要性;而「Va’aki」,意為大型平台土墩(platform mound),取其聚落型態的樣貌。透過以原住民族語更名,更顯明該館的地理位置及歷史意涵。

從運河地圖的大型展版中,可見北美原住民霍霍坎族於鹽河地谷區(約於鳳凰城南部),在一千四百多年間沿著鹽河(Salt River)累積建造了超過一千六百公里的運河灌溉系統(藍色細線)與各個聚落(暗紅色區塊)。(劉曉樺 攝影)

【博物之島專文】建立去殖民化的公平變革:專訪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館長Brandie Macdonald


何以為名?博物館與當地社群的合作與對話

該館透過展覽〈吾何以為名?〉(What’s In Our Name?)呈現博物館的更名歷程。自2010年起,該館開始向霍霍坎後代奧哈姆(O’Odam)部族諮詢在地考古的可能性,主要合作的源生社群是鹽河皮馬-馬里科帕印第安社區(the Salt River Pima-Maricopa Indian Community)和希拉河印第安社區(Gila River Indian Community)的部落歷史保護辦公室。

博物館透過固定月會,逐漸拉近與部落的關係。直至2018年,該館決定在科學考古的主題之外,增加呈現在地部落的聲音。並與部落顧問一同製作「家園地圖」(Homeland Map),呈現出部落傳統的地名,以及重要的原住民族文化地標。

博物館更名也在2022年成為博物館與部落積極溝通的重要議題,並由希拉河印第安社區長老提出八個名字,鹽河皮馬-馬里科帕印第安社區代表則選出博物館新名稱。蘇烏達瓦阿基博物館持續開放對話交流的機會與空間,讓歷史長河中經常主導著話語權的博物館,透過變更命名權的出處,使社會大眾看見由美國原住民族所定義的文化視角。

過往陳舊牌子上的西語舊名「Pueblo Grande Museum」,以及現代霓光燈管表現其蘊含美國原住民族視角的新名「S’eḏav Va’aki Museum」。(劉曉樺 攝影)

 

更名之外,透過文物歸還行動回應部落的聲音

該館從2010年開始與原住民族部落累積溝通的成果中,不僅取消所有原住民遺骸和陪葬品的展示,至今也已歸還99%、超過三百多件的遺骸館藏。並在另一特展〈還祖歸家〉(Sending Their Ancestors Home)指出被隱藏在博物館各類研究學科背後,北美原住民族要求博物館歸還祖先遺骸和祭祀文物的緣由。

展覽中簡述盜墓的歷史,也引用不同領域、文化、階層的人呼籲重視原住民文物歸還課題。其中,北美原住民族維權人士羅伯特‧克魯茲(Robert Cruz)在1986年所說:「當白人的墳墓被挖掘時被稱為盜墓,但當印第安人的墳墓被挖掘時,卻被稱為考古 [註釋1] 。」更闡明早年考古發掘者在非自身所處文化脈絡下,難以換位思考的盲點。


【博物之島新訊】穿越歷史的虛擬之旅:荷蘭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戰利品:十則故事」特展結合VR挖掘掠奪物件背後的故事


結語:文物返還的挑戰與反思

〈還祖歸家〉展覽中提到,儘管美國於1990年頒訂《美國原住民墳墓保護和返還法案(Native American Graves Protection and Repatriation Act, NAGPRA)》,然而,至今還有約莫六百家博物館和大學擁有超過十一萬件的原住民遺骸館藏無法回歸部落。

因此,策展人凱特琳‧迪克特(Caitlin Dichter)接受鳳凰城地方媒體採訪時指出,如果蘇烏達瓦阿基博物館的展示能讓觀眾在看到原住民祖先遺骸的展示時,問到「這(骸骨)真的應該展出嗎(Should that really be on display)?」,那她的展示就成功了。

該館在開放溝通、尊重北美原住民族文化的基礎上,逐步釋放博物館長期擁有述說歷史的話語權,透過傾聽、反思、實踐,進而展現博物館社會正義、社會教育的真實力量。


【博物之島新訊】支持、反對之外的第三種觀點?文物返還正反案例


博物館戶外的步道可環行遺址一周,在照片上方的白帳篷是每年由博物館主辦的印地安市集活動一隅(今年為46屆),有多個部落參與超過百個手工藝攤位,並設有主舞台,由印第安傳統舞蹈團或部落青年樂隊等團隊演出。(劉曉樺 攝影)

 

〔註釋1〕:Robert Cruz話語的原文” When a white man’s grave is dug up, it’s called grave robbing, but when an Indian’s grave is dug up, it’s called archaeology.”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 鳳凰城唯一一座國家歷史地標介紹報導
  • 未更名前的博物館介紹
  • 蘇烏達瓦阿基博物館更名報導
  • 〈還祖歸家〉特展介紹報導
  • 蘇烏達瓦阿基博物館館長與〈還祖歸家〉策展人撰寫的更名歷程專文
延伸閱讀:
  • 【博物之島專文】建立去殖民化的公平變革:專訪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館長Brandie Macdonald
  • 【博物之島新訊】支持、反對之外的第三種觀點?文物返還正反案例
  • 【博物之島新訊】穿越歷史的虛擬之旅:荷蘭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戰利品:十則故事」特展結合VR挖掘掠奪物件背後的故事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

museum social impactNative AmericansRestitutionS'eḏav Va'aki Museumtribal communities博物館社會影響力文物歸還美國原住民族
Share

Prev Post

國立臺灣美術館:113/01/06、113/02/17「大道無門-江明賢藝術歷程」系列活動

Next Post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23/12/30-2024/05/26「流域共構」之「職人帶路」現地共展

熱門消息

最新消息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25/09/4-11/05【廣場上的力量–解嚴後中正紀念堂社會運動影像展】

九月 6, 2025

《歷史文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326期

九月 19, 2025

世界宗教博物館:2025/9/4-2026/1/7【「文物開窗—Appa dīpo bhava 成為你自己的光」特展】

九月 11, 2025

臺大博物館群:2025/9/15-9/16、10/27【114年友善平權系列工作坊即日起開放報名】

八月 27, 2025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25/8/2-2027/12/31【「職探任意門」特展】

九月 4, 2025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25/9/1-2025/10/30【大人科學-「健康久久~中醫養生小學堂」帶狀課程】

九月 4, 2025

長興美術館:2025/9/16-2026/4/30【「吳地風華・針起江南」—高英士先生刺繡蒐藏展】

九月 9, 2025

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高雄市立美術館:2025/09/06 – 2025/12/28【bulabulay…

九月 19, 2025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25/06/27-2026/05/03【「鯨掘」特展】

八月 29, 2025

國立國父紀念館:2025/10/3【2025 性別平權與博物館國際線上論壇 女聲.博物:穿梭博物館的女性敘事】

九月 3, 2025
  • 首頁
  • 本會簡介
    • 章程與細則
      • 本會理事暨監事選舉辦法
      • 本會專業委員會組織簡則
      • 學報編輯委員會組織簡則
    • 理監事名單
    • 歷年大事紀要
  • 最新消息
    • 館所最新活動
    • 學會最新活動
    • 新書介紹
  • 出版品
    • 博物館簡訊
      • 《博物館簡訊》徵稿啟事
    • 博物館與文化
    • 悠遊台灣博物館
    • 論文集
    • 專書
  • 主題專欄
    • 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專區
    • 博物館科技應用專文分享
    • 亞太博物館連線專欄
  • 會員服務
    • 會員種類暨入會辦法
    • 會員權利義務
    • 團體會員名錄暨會員優惠
    • 線上加入會員
  • 專業委員會
    • 【各專業委員會現任主委】
    • 博物館展覽委員會
    • 博物館教育委員會
    • 博物館視聽多媒體委員會
    • 藏品安全與維護委員會
    • 專業人才培訓委員會
    • 行銷與公關委員會
    • 博物館管理委員會
    • 兩岸博物館交流發展委員會
    • 友善平權委員會
    • 原住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
    • 區域博物館委員會
    • 人權與博物館委員會
  • 專業資源
    • 推薦網站
    • 博物館名錄
      臺灣博物館史綱網頁
    • 文化部文化典藏系統
  • 活動行事曆
  • 研討會資訊
  • 國內外資訊
    • 新訊
    • 專文
    • 徵文啟事
© 2025 -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版權所有.
100055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20號9樓 電話:02-2361-0270 #705、706、707 Email:service@tmaroc.org.tw
Design by Pro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