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最新消息

博物館簡訊第111期:友善平權

《博物館簡訊》第111期要目|友善平權 客座主編序 發展多元友善平權,營造親民博物館 莊佩樺 專論 文化無界,愛心無限:史前館推動身心障礙者文化近用的實踐 劉少君 讓人有感的文化平權服務—宜蘭文化平權大步走 游貞華 人生百百款一臺史博創齡共創實踐經驗分享 林潔琪 從「心」出發:臺史博圓夢計畫與兒童一起學習及成長 林佳逸 博物館的數位近用:從資料賦能管理到共融性實踐 黃凱祥 博物館面面觀 「面對變遷:Yes, We…

【博物之島新訊】 傾聽時間與自然的無垠樂章:東京都現代美術館「坂本龍一:觀音・聽時」特展

坂本龍一、岩井俊雄《Music Plays Images X Images Play Music》(1996–1997/2024 ),由岩井俊雄將兩人近30年前的合作檔案調出、重置而成,在展覽最後供觀眾懷想坂本龍一之風采。(©2024 KAB Inc.丸尾隆一攝影/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okyo 提供) 作者:王欣翮(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史與考古學系碩士) 2023年初,坂本龍一逝世,留下:「藝術千秋,人生朝露」(Ars longa,…

區域博物館委員會:2025/3/28【2025跨縣市地方文化館論壇】

地方型博物館或文化館在全台有400多所,已是驚人的數量,但究竟地方型或小型的博物館未來可以怎樣發展?在地方振興中可以扮演什麼角色?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支持機制需要怎麼調整?3/28下午在雲科大,藉由世界咖啡的形式,有一小群人會做討論。也歡迎關心地文館的朋友前來參加。 活動時間:114年3月28日 中午12:50 活動地點: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產學研大樓AI702 (雲林縣斗六市大學路三段123號) 本活動無需報名,逕至前往會場參加即可。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臺灣客家文化館:2025/4/26【「拼・靚:臺灣客家多重面貌展」桐花季語活動】

「拼・靚:臺灣客家多重面貌展」呈現臺灣客家和各族群之間的互動,為了追尋更好的生活,不斷調適與改變。本展覽匯聚了重要的國立博物館、地方館所與民間典藏文物,從歷史、生活、信仰、守護、創新、藝術等六個角度,分別以客語命名為「徙saiˋ、靚jiangˊ、敬gin、拚biang、變bien、尋qimˇ」,共筆勾勒出臺灣客家的多重面貌。…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25/3/11-2025/11/9【數位時光:臺灣飲食記憶特展】

記憶如何捕捉?如何承載?哪些記憶得以被保存與傳遞?自2021年起,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接手營運「國家文化記憶庫」這個由全民共筆的資料庫,累積了眾人的記憶與故事,透過民眾的自我書寫、記錄和上傳,建構出豐富多元的臺灣文化地景。我們相信每個人所見的世界皆值得被分享,這些記憶片段成為我們共同的文化資產。…

【博物之島新訊】人工智慧新時代:博物館如何運用AI連結社區與未來?

休士頓自然科學博物館互動式展覽體驗。(Credit: Mike Rathke /Houston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作者:劉曉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博物之島特約記者)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的應用日趨普及與成熟,許多博物館也順應AI浪潮,廣泛使用AI工具擴展或強化原有功能。除了常見的科技應用,如結合AR或VR的展示手法,AI亦在館藏研究領域發揮關鍵作用。例如,哈佛藝術博物館(Harvard Art…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25/3/30【第22屆週日閱讀科學大師講座/全天候觀測的衛星:合成孔徑雷達影像判釋與應用】

大家應該都聽過美國赫赫有名的NASA,但你知道台灣也有類似的機構同時也在研究以及研發太空相關的技術嗎?由國科會連續補助第22屆的週日閱讀科學大師講座,於114年03月30日上午10 時邀請國家太空中心(TASA)衛星資料處理處的吳孟哲副研究員,主講「全天候觀測的衛星:合成孔徑雷達影像判釋與應用」,帶領我們一起揭示全天候觀測的衛星的原理與應用! 您是否想過,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雲層密布的暴風雨中,衛星是如何「看見」地球的?這正是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