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國內外資訊

【博物之島新訊】高齡者的療癒之旅!國立臺灣博物館推「博物館處方箋」實務手冊

國立臺灣博物館推出《博物館處方箋實務手冊》,介紹國外案例、臺博館推動經驗,並歸結實踐原則。(國立臺灣博物館 提供) 作者:鄭珮庭(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本文圖片由國立臺灣博物館授權使用 盛行於歐美國家的社會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是一種結合音樂、藝術等活動的醫療處方。有別於傳統藥物治療的概念,社會處方箋從心理健康的預防與管理出發,透過醫療機構與在地組織的串連,提供患者全面性的照護支持服務。…

【博物之島專文】出售典藏只是冰山一角,看美國博物館正面臨哪些難題?

布魯克林博物館的館長、董事會成員,以及創作館前雕塑作品YO/OY的藝術家Deborah Kass,各自參與了博物館出售館藏座談會。(朱安如 攝影) 作者:朱安如(紐約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UNY藝術市場研究碩士、藝文工作者) 註銷/出售典藏(deaccessioning)是美國博物館界近期最具爭議性的話題。如新訊報導曾經提及,去年,美術館館長協會(AAMD)考量疫情帶來的衝擊,開放可將出售典藏收益用於「直接照看」(direct…

【博物之島新訊】線上享受搖曳高歌的歡愉吧!Google推出電子音樂線上展

Google藝術與文化平台與超過50間全球文化機構、唱片公司和業界專家合作,策劃了關注電子音樂的線上展《音樂、製造者和機器》,該展將在平台上作為永久典藏展。(Photo credit: Google Art & Culture) 作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文工作者) 為了慶祝電子音樂豐富多樣的歷史,Google藝術與文化平台(Google Art & Culture)在今年3月推出《音樂、製造者和機器》(Music, Makers and…

【博物之島專文】專業治理:博物館架構與技術整合 ─評「臺史博」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三)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新常設展透過展示常民娛樂,呈現社會的動態發展與多元關懷。(田偲妤 攝影) 作者:謝仕淵(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前文討論中,筆者嘗試說明對於臺史博常設展更新的若干想法,熟悉臺史博的觀眾,也一定可以在常設展中,看到從2011年至今、開館十年來,許多曾經的片段與成果,在這個展場中重新被呈現,這背後是整個博物館系統運作的結果。…

【博物之島新訊】311復興的原動力—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展現支持復興的地方文化

特展第一章「支持復興:地方文化的可能性」,介紹串連人與人互動關係的藝能活動。(呂怡屏 攝影) 作者:呂怡屏(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外來研究員)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災區重建和文化活動中經常聽到關鍵詞「人與人的連結」。歷經十年歲月,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簡稱民博)以地方文化復振為切入點,帶領觀眾理解災後復興過程中人與人的連結。 …

【博物之島新訊】你快樂嗎?博物館邀你以行動創造快樂

Image by Gino Crescoli from Pixabay 作者:王惇蕙 2012年起,聯合國每年公布世界快樂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依據慷慨程度、社會保障與支持、自由選擇、腐敗遏制、GDP等因素,衡量各國國民的快樂程度。2018年起,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勞麗桑托斯(Laurie Santos)開設「心理學與美好生活」(Psychology and the Good…

【博物之島專文】博物館展示製作的新觀點 ─評「臺史博」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二)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新常設展。(岳宸萱 攝影) 作者:謝仕淵(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嚴格來說,臺史博2021開幕的新版本常設展,因為預算與時程等因素限制,只是局部更新,但還是盤點了開館十年以來各界的意見,參酌臺灣史研究進程,以及臺史博在專業工作領域中,積累而出的心得,最終,提出一套新的歷史展示方法與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