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國內外資訊

【博物之島新訊】藝文團體如何與企業合作?齊柏林空間《映河》看見企業社會影響力

齊柏林空間第三號作品《映河》。圖為展覽開端「河流開始的地方」。(程元 攝影) 作者: 程元(文化內容策進院文化金融處專員) 蔡亞倫(國立臺灣大學土木系測量及空間資訊組助理教授) 齊柏林基金會於人文風貌濃厚的淡水構築了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的首展《見山》、2020年的《逐岸》,再到如今第三號作品《映河》,齊柏林導演鳥瞰台灣的美麗與哀愁,再再喚醒社會大眾反思國土環境保育,更打動企業願意加入環境守護隊,一同來照顧美麗的台灣。 走入有河之地,映照無所不在…

2022/5/22 【網路書寫博物館—文化部博物之島寫作人才培育系列講座】第四場 | 展覽評論的雙面刃?解析評論策略與內涵

網路書寫博物館—文化部博物之島寫作人才培育系列講座 第四場 | 展覽評論的雙面刃?解析評論策略與內涵 時間:2022年5月22日(日)下午14:00—17:00 地點:Google Meet 視訊會議室 人數:90名(講座對象:博物館從業者與相關系所學生、藝文工作者、一般民眾。若人數超出限制,錄取名單將依上述順位排序篩選,並保留報名資格之最終審核權利。)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5月16日(一) 錄取通知:5月18日(三)同步寄送錄取通知與會議連結…

【博物之島新訊】如何喚醒沉睡的典藏品?從〈看見藏品裡的原民官〉思索傳統博物館的展示轉向

臺史博於「盛宴的餐桌」主題中,陳設1917年「江山樓」臺菜火鍋排場。(劉庭妤 攝影) 作者/攝影:劉庭妤 「如何喚醒沉睡的典藏品?」這是傳統型博物館面臨展示空間飽和之時,必須面對的大哉問,西野嘉章曾在《行動博物館—文化經濟的視野》一書提到博物館的三種型態:「大規模箱盒集中型」、「中規模網絡分散型」、「小規模單元遍佈型」,其意說明博物館為了達成更高的公眾效益,傾向將文物分散成小單位、提升機動性,配合不同需求靈活展示〔註〕。…

【博物之島新訊】哈囉!導覽員,我想問的是⋯美國航太博物館推出真人連線導覽服務

美國航太博物館推出真人連線導覽服務(何慕凡 攝影) 作者:何慕凡(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考古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 因應新冠疫情,美國史密森尼博物館學會曾在2020年11月短暫關閉旗下博物館,後因應美國疫苗普及率上升,2021年起採取線上預約方式逐步開放參觀,觀眾終於得以再次回到博物館。但該有的防疫措施仍不可少,除了預約制、酒精消毒及口罩管制外,美國國家航空太空博物館的史蒂文・烏德沃爾哈齊中心(Steven F. Udvar-Hazy…

國立臺灣美術館《臺灣美術》學刊徵稿啟事

《臺灣美術》學刊徵稿啟事 ❉ 內容: 一、國立臺灣美術館為推動美術研究風氣,鼓勵更多相關領域研究者投入臺灣美術之研究與書寫,提昇學術研究水準,促進學術交流,特出版《臺灣美術》學刊,歡迎各界投稿。 二、本學刊自111年起改為每年出版3期,於3、7、11月出刊。全年徵稿,隨時接受來稿。…

公告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111-112年桃園大溪學研究徵件計畫」徵件簡章

(一)徵選之研究領域: 凡以大溪地區相關人文史地、社會科學、藝術、建築、景觀及生態環境為主題之研究,或以桃園大溪與臺灣其他區域或國際進行比較分析之研究,均得申請。 (二)徵選對象與稿費名額: A類.田野紀實:對桃園大溪地區有深度瞭解或鑽研之一般大眾。每名稿費3萬元,每年總量1-2名為原則。 B類.專題研究論文:現職於大專院校或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專家學者、研究者或從業人員,民間單位從事相關領域研究者。每名稿費5萬元,每年總量1-2名為原則。…

【博物之島專文】不只是聽歌——評《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常設展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文化館常設展《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讓觀眾彷彿以第一人稱視角,參與流行音樂的變遷及演出。(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提供) 作者: 張致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生) 蔡振家(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陳佳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位於南港的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常設展《唱 我們的歌…

【博物之島新訊】2022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的力量

博物館擁有改變我們周遭世界的力量!(photo by ICOM) 編譯報導:博物之島編輯室、陳曉瑩 * 本文編譯自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官網,2022年適逢三年一度的ICOM大會,大會與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同為「博物館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走過艱困的疫情危機後,全球博物館正積極往前邁進,在永續發展、數位創新、終身教育等議題上,為人們帶來正向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