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新訊

【新訊】未來博物館典藏的社會影響力: 英國博物館協會《典藏 2030》調查

撰文:陳瑋彤(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英國博物館協會 (Museums Association, 以下簡稱MA) 自2018年3月開啟 《典藏 2030》 (Collections 2030) 調查計畫,旨在了解英國博物館館藏的現況,找出博物館應如何有策略地管理及使用其館藏,並需要哪些政策和文化變革來實現公共利益。該研究以MA博物館專題小組的調查結果為基礎,在舉行一系列工作坊後,發佈了線上討論文件。 調查內容如下:…

【新訊】國際建築與博物館技術委員會ICAMT:2019米蘭研討會

ICAMT 2019米蘭研討會地點-米蘭理工大學 (圖片來源:Luigi Brambilla@wikimedia, CC BY-SA 3.0)  撰文:殷采衣  國際建築和博物館技術委員會 (ICAMT) 成立於1948年,是國際博物館協會 (ICOM) 的首批國際委員會之一,也是該協會旗下30個國際委員會之一。其專業領域著重在博物館建築及技術。 …

【新訊】為博物館的座椅發聲!4個博物館配置座椅的好理由

位於倫敦的國家畫廊,The Barry Rooms (圖片來源: Diego Delso@wikimedia, CC BY-SA 4.0) 撰文:王惇蕙(國立歷史博物館教育推廣組) 近來流傳「久坐的危害不亞於吸菸」的說法,「久坐」這件事一般也不為博物館所樂見。人們往往可以在博物館的大廳、通道找到座椅,卻很難在博物館展場找到可以坐下來的地方。任職於展示設計公司Luci Creative 的 David Whitemyer …

【新訊】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的Young Art Entrepreneurs計畫,讓藝術家也可以是創業家

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外觀 (謝宇婷/攝)  撰文:謝宇婷 從2017年開始,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除了本館建築之外,還多了幾間色彩繽紛的貨櫃組合屋,成為年輕藝術家創作的空間。但這不只是一般的藝術家駐村,名為Young Art Entrepreneurs的計畫,更希望培育青年創作者發展自己的品牌,讓他們「靠藝術養活自己」。今年更首度有台灣藝術家獲選參與計畫。  曾經也身為默默無名,在街頭掙扎的藝術家,美術館館長Prof. Dato Dr. Mohamed Najib bin…

【新訊】在博物館看見城市,在城市看見博物館:2018「博物館與城市」國際論壇

位於西班牙畢爾包 (Bilbao) 的古根漢美術館 (圖片來源: MykReeve @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3.0)。畢爾包原為一工業城,古根漢美術館之進駐令其成功轉型為服務性產業為主之城市。 撰文:紅韋任(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生) 臺南市美術館與國際博物館協會 (ICOM) 旗下的博物館學委員會亞太分會 (ICOFOM ASPAC)…

【新訊】讓「近用/可及性」不只是討論的議題,而是實踐的價值

近用/可及性識別專案 (The Accessible Icon Project),該識別由Tim Ferguson Sauder, Brian Glenney, Sara Hendren設計,提供公眾使用,持續和身心障礙的朋友一起努力,希望讓世界更具「可及性」。 撰文:王惇蕙 (國立歷史博物館教育推廣組) 一個成功的研討會,除了明確的議題、充實的內容、堅強的陣容,還應該注意什麼呢?…

【新訊】「安妮與阿嬤相遇:看見女孩的力量」 跨國合作的人權教育新篇章

撰文/攝影:田偲妤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是國內少數處理「性別」議題的人權博物館,長期為二次大戰受迫害的慰安婦發聲,致力於改善女性的生活處境,治療其受創的身心靈。2018年「阿嬤家」更與荷蘭「安妮之家博物館」合作,推出「安妮與阿嬤相遇:看見女孩的力量」特展,藉由安妮與慰安婦阿嬤的故事,敘述二戰期間錯誤的政策與社會歧視對人權的迫害,並引導觀眾思考如何避免悲劇再度發生。…

【新訊】「參觀博物館」可望成為英國醫師處方箋

進博物館參觀將成為英國醫師的處方內容 Photo by Adam Jones, via Wikimedia Commons  撰文:謝文馨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教育組) 英國正計畫施行「社會處方箋 」(Social Prescribing),將藝術、音樂、舞蹈、運動等視為醫療處方。 英國衛生大臣Matt Hancock日前於全國社會處方箋年會 (National Annual Conference on Social Pre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