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國內外資訊
【博物之島新訊】見證修復的力量!貝魯特大爆炸受損之古玻璃器皿將由大英博物館修復
見證修復的力量!貝魯特大爆炸受損之古玻璃器皿將由大英博物館修復(Credit: the AUB Archaeological Museum)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本文圖像由貝魯特美國大學考古博物館(American University of Beirut’s Archaeological Museum)授權使用 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2021/10/23 【網路書寫博物館—文化部博物之島寫作人才培育系列講座】第一場|線上書寫—博物館寫作的零度
網路書寫博物館—文化部博物之島寫作人才培育系列講座 第一場|線上書寫—博物館寫作的零度 時間:2021年10月23日(六)下午14:00-17:00 地點:Google Meet 視訊會議室 人數:70名(錄取順序:博物館從業者與相關系所學生、藝文工作者、一般民眾。若人數超出限制,錄取名單將由本會依上述順位排序篩選,並保留報名資格之最終審核權利。)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10月18日(一) 錄取通知:2021年10月20日(三)同步寄送錄取通知與會議連結…
【博物之島專文】各國藝術如何在展覽中對話?從特展「畫筆下的帝國」看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跨國對話展覽模式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被賦予的定位為:(一)透過研究、教育與展示,為新加坡、東南亞與世界藝術創造對話空間;(二)藉由出色的典藏與創新的活動,在歷史建築中創造難忘體驗;並最終締造一個富有創意、思考能力與包容性的社會。(林易萱 攝影) 作者/攝影:林易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
【博物之島新訊】揭開精心設計的巧思—奇美博物館攜手V&A帶你感受「蒂姆.沃克」的美妙事物
奇美博物館特展《蒂姆・沃克:美妙事物》展至2022年2月6日,第二展區呈現攝影師以V&A館藏為靈感的創作。圖為「光芒」單元。(奇美博物館 提供) 作者:鄭珮庭(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生) 「我認為攝影的意義在於觸動人心—我們熱愛攝影,因為那來自心靈真實的悸動。」這是攝影師蒂姆・沃克(Tim…
【博物之島新訊】整座城市都是我的博物館!德國奧爾登堡城市博物館閉館整修創新計畫
奧爾登堡城市博物館即將拆除的建築外牆,「隱藏藝術」閉館前行計畫在外牆塗鴉,並掛上新的鮮黃粗體M字。(黃鈺娟 攝影) 作者/攝影:黃鈺娟(德國奧爾登堡大學博物館與展覽學系博士候選人) 奧爾登堡(Oldenburg;以下簡稱奧堡)是位於德國北方下薩克森州(Niedersachsen)擁有十五萬居民的大學城。2015年夏天,奧堡市長Jürgen Krogmann提出新城市博物館(Stadt Museum…
【博物之島專文】當代博物館的後台日常:「典藏.典常」典藏管理論壇紀實
「典藏.典常」典藏管理論壇活動海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提供) 作者:陳宛柔(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典藏.典常」典藏管理論壇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工館)和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共同舉辦,匯集了國內不同館舍的典藏人員進行發表,參與者來自各地大小型規模的博物館,針對典藏的核心議題相互交流與討論。…
【博物之島新訊】當代生態方舟航向何方?從圈養繁殖到原棲地復育的跨國實踐
曼徹斯特博物館除了圈養展示瀕危的兩棲爬蟲,比如圖中的斐濟帶紋鬣蜥(Brachylophus fasciatus),更採取實際行動保障野外族群的未來存續。(蔡穎昌 攝影) 作者/攝影:蔡穎昌(曼徹斯特都會大學動物園保育生物學碩士)…
【博物之島新訊】向人民伸出援手!印度甘地紀念館走在社會援助最前線
甘地紀念館聯合各地衛生部門,前進疫情嚴重地區,設置新冠肺炎行動篩檢站。(Courtesy of Gandhi Smriti and Darshan Samiti) 作者:王琤雯(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碩士) *本文圖像由印度甘地紀念館(Gandhi Smriti and Darshan Samiti)授權使用 奉獻在服務的生命最為豐盛。(Life spent in service is the only fruitful life.) …
【博物之島新訊】開箱你的專屬博物館!歐美掀起博物館訂閱盒風潮
歐美掀起博物館訂閱盒風潮,兒童可動手玩創意、設計專屬博物館。圖為小女孩設計的扁鼻子狗狗博物館。(Credit: MICRO) 作者:凌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
【博物之島專文】如何面對國家的傷痕記憶?荷蘭奴隸展&第三帝國設計展之啟示
如何面對國家的傷痕記憶?荷蘭奴隸展&第三帝國設計展之啟示(來源:左圖Rijksmuseum、右圖Münchner Stadtmuseum, Sammlung Reklamekunst) 作者:王幸慈(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史碩士/藝文工作者) 如果博物館想談論一段帶有傷痕的故事,特別是沉重且難以面對的黑暗歷史,該用什麼樣的敘事角度,邀請對展覽主題抱持質疑或排斥的觀眾,進入博物館參觀? 過去,未曾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