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國內外資訊
【博物之島新訊】今天,來個復古的飛機頭!臺中市眷村文物館展現臺灣男士理髮百年史
今天,來個復古的飛機頭!臺中市眷村文物館展現臺灣男士理髮百年史(臺中市眷村文物館 提供) 作者:邱子翎…
【博物之島專文】打造親子意猶未盡的美術館!一探高雄兒童美術館空間與展覽規劃祕訣
高雄兒童美術館入口設有「語重心長」的逗趣告示牌。(郭冠廷 攝影) 記者:郭冠廷(文化部博物之島專欄執行編輯) 「叮叮!咚咚!噹~~噹!」在走廊的《叮叮噹噹》裝置藝術,伴隨參觀者的手指律動,或清亮、或急促、或聲嘶力竭的發出各種聲音。音符融入了親子觀眾的對話,迴盪在兒童美術館(以下簡稱兒美館)回字形的兩層樓建築中。港都金燦的陽光,穿過中庭半開頂棚,灑下一份透亮,今天也是兒美館一如既往的日常。…
【博物之島新訊】無畏世紀危機!展現博物館的力量—ICOM布拉格大會首波徵稿熱血開跑
布拉格街頭公共藝術(Photo by Nastya Dulhiier on Unsplash) 文|賴維鈞(國際區域博物館委員會ICOM ICR副主席2019-2022) 2022年第二十六屆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大會即將於8月20日至8月28日於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國際區域博物館委員會(ICR)歡迎全球區域博物館同仁齊聚現場或線上參與Webinar會議。 本屆大會主題為「博物館的力量」(The Power of…
【博物之島新訊】博物館永不退流行的秘訣!大英博物館歡迎年輕人為典藏注入新詮釋
博物館永不退流行的秘訣!大英博物館歡迎年輕人為典藏注入新詮釋(Josh Caius Photography) 作者:楊昕(里茲大學美術館與藝廊學系碩士、大英青年協作團隊成員) *感謝2021年大英博物館青年協作團隊(Youth Collective)成員:Amal, Ana, Claire, Dean, Drea, Fredrick, Ghafar, Grace, Lara, Ollie, Victoria, Sin,以及導師Ashley同意分享共創內容。…
【博物之島專文】荷蘭開放式典藏庫現場直擊!博伊曼斯・范・伯寧恩美術館典藏庫展示設計分析
博伊曼斯・范・伯寧恩典藏庫外觀。入夜後廣場播放的大型投影作品為瑞典藝術家Pipilotti Rist的委託製作。(Credit: Ossip van Duivenbode) 作者:王幸慈(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史碩士、藝文工作者) 2021年秋天,博物館界終於盼到矚目多年的好消息!荷蘭鹿特丹的博伊曼斯・范・伯寧恩美術館(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自2004年開始規畫、2017年動土興建的典藏庫(Depot Boijmans Van…
【博物之島新訊】未來的家會是什麼樣貌?倫敦家屋博物館推出「明日之家」特展
未來的家會是什麼樣貌?倫敦家屋博物館推出「明日之家」特展(Photo credit: Mike Massaro)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視訊通話、平板電腦、指紋辨識家門、食物風乾機……這些在21世紀的家庭中習以為常的物件,卻是50年前的人們難以想像的。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發展的速度已是人們無法確切感受的加速度,那麼30年後呢?2050年的家會是什麼樣貌? 倫敦家屋博物館(Museum of…
【博物之島專文】自然允許,文明禁止?從科博館「百年好合:當代婚姻之旅」看婚姻多樣性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百年好合:當代婚姻之旅」特展中,林禹彤木雕作品〈面—5〉描繪婚姻關係的親密和隱含之法律義務。(劉德祥 攝影) 作者:郭冠廷、王晴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本文感謝策展人劉德祥博士接受訪談並提供相關資訊,讓文章內容更為豐富。 臺灣於2019年5月24日通過同性婚姻立法,成為亞洲首個同婚合法國家。對此,博物館怎麼拓展大眾對性別光譜的認知?又如何透過生物學觀點,讓同性議題去標籤化?…
【博物之島新訊】美術館很無聊?愛爾蘭國家美術館讓年輕人策自己想看的展
美術館很無聊?愛爾蘭國家美術館讓年輕人策自己想看的展(羅苡瑄 攝影) 作者/攝影:羅苡瑄(現居於愛爾蘭之平面設計師) 你對美術館的印象是什麼?是充滿古典畫的空間?充斥看不太懂的作品?或者你會說:啊!那是藝文專業人士才會去的地方啦!為何時下年輕人不常逛美術館呢?愛爾蘭國家美術館(Ireland National Gallery)發覺年輕世代與古典藝術之間的隔閡,為此展開一項打破僵局的創新計畫! …
【博物之島新訊】親愛的,我把歷史變簡單了! 以互動影音帶領觀眾走進阿姆斯特丹的悲歡歲月
阿姆斯特丹博物館展廳。(Image by Amsterdam Museum, CC BY-NC-SA 2.0, via Flickr) 作者: 陳佳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官思妤(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藝文工作者) 從1960年代開始,歐洲的地方博物館與城市博物館快速成長,除了表彰地方榮耀、型塑地方與市民認同之外,也嘗試應用各種科技與場景復原手法,打破觀眾對歷史博物館的陳舊想像,提供不同年齡觀眾富含多元感知的參觀經驗。…
【博物之島專文】臺史博2.0藍圖揭曉!專訪張隆志館長,談升格後的未來規劃與願景
張隆志館長回顧歷年精彩展覽,訴說心目中的臺史博2.0藍圖。(田偲妤 攝影) 記者:田偲妤(文化部博物之島專欄執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