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類別
國內外資訊
【博物之島專文】以變應萬變!博物館「變革力與堅韌性」國際研討會紀實
It’s time to change. (Photo by SomeDriftwood, flickr, CC BY-NC 2.0) 作者:李竺恩(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藝文工作者) 面對當代社會、環境、政治的急遽變動,博物館何以回應與調適變化帶來的衝擊,甚至從中發起新的變革行動?…
【博物之島新訊】把博物館帶去教室?博物館資源箱學習大禮包!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鯊魚行動展示箱」透過模型、許多種類的鯊魚牙齒標本和卵鞘標本,讓學員揭開鯊魚的各種秘密。(圖片來源: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鯊魚行動教具箱教具) 作者:王惇蕙(新竹市兒童探索館管理主任)…
【博物之島新訊】以史為鏡:考古學的21世紀永續實踐
德國柏林都貝爾露天博物館(Museumsdorf Düppel)依照考古發掘成果,復現並重建12世紀的村莊,體現古老農牧業的多樣性概念,可做為當前永續發展的指引。(© Stadtmuseum Berlin) 作者:王仲群(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助理) 專注於過去的考古學,可以如何回應「永續性」?考古學又能給予當代什麼視角?呼應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2022年大會主題,國際考古和歷史博物館及藏品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博物之島新訊】塑膠的未來在何處?「塑膠:重塑我們的世界」特展提供新思路
「塑膠:重塑我們的世界」適逢埃及COP27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提升公眾對議題的認識上格外具有意義,邀請大眾一同探討解決塑料污染以改善環境的可能性。(Credit: V&A Dundee Museum)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隨著近年減廢觀念與環保意識的高漲,博物館界同樣以自身專業提出觀點,尤其不少與「塑膠」(Plastic)相關的主題,如:比利時布魯塞爾下水道博物館(the Sewer…
【博物之島新訊】延續文化遺產的典範!「安妮影像日記」與「貝魯特援助文化遺產計畫」獲得第21屆最佳遺產獎
「若安妮當時不是寫日記,而是用相機記錄那段在密室躲避德軍的日子呢?」這是「安妮影像日記」項目的起點,片中安妮以「自拍」的方式,講述了她的心聲。(Courtesy of Photo Collection Anne Frank House)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在過去二十年間,世界局勢不斷變化,紛亂而動盪的狀態持續為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遺產(heritage)同樣跟著時代而改變,被氣候變遷或政治動亂影響,它們的未來是一個未知數。…
【博物之島專文】肖像畫的民主化與性別意識: 奇美博物館《時代的臉孔》特展
《時代的臉孔》展覽裡,臺灣觀眾與肖像人物——英國著名芭雷舞演員達西.巴塞爾(Darcy Bussell)的交會。(葉家妤 攝影) 作者:郭怡汝(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館長) 世界最大肖像蒐藏機構「英國國家肖像藝廊(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所策畫的《時代的臉孔:從莎士比亞到紅髮艾德》全球最終站,8月27日起至112年2月28日止在臺灣奇美博物館登場。…
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23臺灣陶藝獎」徵件】
2023臺灣陶藝獎 徵件 ❉ 內容: 新北市政府為鼓勵陶藝創作、提昇陶藝文化,以「見證典範、創建未來、豐富當下」之精神, 策劃「臺灣陶藝獎」,並設置「卓越獎」、「創作獎」、「實用獎」、「新銳獎」四大獎項,冀望以此為臺灣陶藝文化挹注活水、開拓新疆。…
【博物之島新訊】化恐懼為驚嘆!「克拉拉與爬行動物」特展挖掘藝術史的動物譬喻
「克拉拉與爬行動物:從恐懼到驚奇」特展現正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展出,牆上的螞蟻〈Casa Tomada〉為藝術家Rafael Gomezbarros的裝置作品,引導觀眾前往特展展廳。(Credit: Rafael Gomezbarros, Casa Tomada, Rijksmuseum. Photo: Henk Wildschut) 作者:王幸慈(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史碩士、藝文工作者)…
【博物之島新訊】警示or破壞?以氣候正義之名攻擊博物館珍藏品
奧利地氣候抗議團體「最後一代」(Letzte Generation Österreich)11月15日於維也納利奧波德博物館(Leopold Museum),對克林姆(Gustav Klimt)著名作品〈死與生〉(Tod und Leben)投擲黑色油狀物質,抗議「新的石油和天然氣鑽探是對人類的死刑判決(new oil and gas drilling is a death sentence to humanity)」。(Credit: Letzte Generation…
【博物之島專文】我們是有血有肉的存在(下):柏林同志博物館特展「酷兒之家」爭取彩虹遍地的未來
「酷兒之家」展,呈現1990年紐約石牆事件爆發後的酷兒名言:「在這即將到來的革命,重要的第一件事是,我們會先被狠狠地踢出去;第二件事,我們終將會贏得勝利。」(Exhibition view „Tuntenhaus Forellenhof 1990: Gay Communism’s Short Summer“. Photo: Peter Runkewitz/Schwules Museum) 作者:葉家妤、郭冠廷(博物之島專任助理) 那個夏天,發生了什麼?「酷兒之家」特展再現無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