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人類終將離開地球?日耳曼國家博物館「移民歷史與未來」特展

日耳曼國家博物館(das Germanisches Nationalmuseum)「視野:移民歷史與未來(Horizons. Histories And Futures of Migration)」特展探討移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發展。圖為Per-Anders Pettersson的攝影作品「帶著驢子的兒童難民(Child Refugee with Donkey),2007。 作者:楊蕬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碩士、圖像設計及文字工作者)…

【博物之島專文】博物館能成為「連結當下」的魔鏡? 側寫人權館「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__ /__天」展

「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__ /__天」展覽中,播放訪談烏克蘭人的影片,使臺灣觀眾更加理解他們在戰爭中的行動與想法。(國家人權博物館 提供) 作者:施承毅(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助理教授) 「當戰時成為日常:烏克蘭女性的第__ /__天」展【註1】由國家人權博物館與烏克蘭女性與性別歷史博物館(Museum of Women's and Gender…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淺山樟力-臺三線上原客焗腦展」

昔日臺三線西北部的淺山地帶是擁有豐富樟樹資源的地區。這些資源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吸引了國際列強、政府、地方資本家和漢人移民進行山地開墾,使得當時的臺灣成為全球最大的樟腦生產地。 隨著19世紀樟腦產業的蓬勃發展,牽動著多元族群在淺山地帶交會與競合。因此,本展覽將以中北部地區的樟腦產業作為起點,探討世界經貿和族群間焗腦的互動關係。 期冀重現這段歷史的文化記憶,並傳達對不同族群的尊重和土地關懷,體現多元族群互為主體的史觀敘事。 _ 時間:2023/9/20-2024/10/20…

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潛行探索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特展】

為彰顯海洋臺灣之文化意涵,宣揚水下文化資產之重要性,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攜手合辦《潛行探索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特展》,巡迴展首站在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展出,接著前往花蓮與臺南巡迴展,最終站臺中場回到文資局所在地文化資產園區R08水下文資展示館。…

中央研究院嶺南美術館: 美術教室「書法研習班」招生公告

一、授課老師:鍾文芳老師 曾任:台北市立美術館假日廣場活動美術老師、新北市新莊國中、三民國中美術老師 現任:新莊社區大學水墨課講師、稻江大學書畫社團指導老師 二、教學目標:認識魏碑及書寫 三、教學單元: 週 日期 教學單元 教學內容 1 10/28 筆法 字帖的選擇及介紹 2 11/4 魏碑之方起筆及方收 3 11/11 魏碑之特色筆法 4 11/18 結構 大小、粗細 5 11/25 闊狹、長扁 6 12/2 四方包圍字及梯形字、圓形字 7 12/9 章法 斗方 8…

開放博物館:【國家寶藏】數位展

文化部與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歷時一年半合作籌備「數位典藏國際策展計畫」,現於開放博物館盛大展出。結合珍貴的數位藏品與科技化互動體驗,以中、英、日三語接軌國際,呈現臺灣豐富多元的文化樣貌。…

2023 COMCOL 博物館典藏:對話與挑戰工作坊

博物館新定義於2022年8月布拉格大會通過,定義中強調博物館的社會角色,以及博物館如何提升多元社群之互動與參與。國際典藏委員會(ICOM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Collecting,簡稱COMCOL)今(2023)年10月24-27日來臺辦理年會,今年的主題為「活力典藏.動能社群:當代典藏的關懷與實踐」(Living Collections, Living Communities: Contemporary Practices of Care…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從原料、編寫到再利用──邊塞漢簡的生命史」

邊塞漢簡的主要原料是胡楊木、紅柳和松木等,還有少數的竹。這些原料會知府依形制與用途製成札、兩行、牘、楬、檢和觚等類型。單枚的簡容字有限,編聯成簡冊則可以書寫更完整的內容。所以,漢代的簡牘大都是以簡冊的形式使用和存放。但長期積累的簡牘,會有存儲空間和管理等問題,必須定期銷毀。漢代邊塞為充分利用資源,會將銷毀的簡牘一再改製利用,或移作它用。…

屏菸1936文化基地:「金葉俱樂部–狂歡計畫.街頭馬戲嘉年華」

10月金葉俱樂部將以「街頭馬戲嘉年華」為主題,現場除了精彩的馬戲表演可以大飽眼福,還能遊走50家以上餐酒、道具、選物等特色攤位,以及一系列打卡場景,絕對好吃、好拍又好玩!快揪親朋好友們一起來屏菸搶看馬戲大展身手、狂歡小酌,享受超Chill的歡樂時光吧! _ 時間:2023年10月28日-10月29日,每日14:00–19:00 地點:屏菸1936文化基地(屏東市菸廠路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