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八德館:1/19-4/7 外掛學校1月份系列活動

美術館開外掛,成立一個非典型的臨時學校!我們將美術館空間改造成教室,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展覽,需要觀眾以不一樣的形式參與,作為在美術館教育學習方面創新的實驗,包括工作坊、合作型計畫、討論、座談、表演、藝術家駐點等等,讓美術館空間成為一個多樣知識與實踐相互激盪的聚會所! _ ▲系列活動 1.20 (六) 14:00-15:30 導覽計畫 美術館裡的小旅行 / 藝術家: 賈茜茹 1.24 (三) 14:00-16:00 講座 藝術作為邀請:跨世代一起在美術館閃閃發光 / 講者:…

【博物之島新訊】找回名字的力量!美國蘇烏達瓦阿基博物館回應部落的聲音與文物歸還的實踐

蘇烏達瓦阿基博物館文物歸還特展,紅色展示架上遺留著文物曾經停留的印記。(劉曉樺 攝影) 作者:劉曉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博物之島特約記者) 位於美國亞利桑納州鳳凰城「蘇烏達瓦阿基博物館」(S'eḏav Va'aki Museum),成立於1929年,多年來致力於保存維護北美古老原住民族霍霍坎(Hohokam)所開發建設的運河灌溉系統與聚落遺址。該館於2023年3月24日,正式將以西班牙語命名的館名「普韋布洛格蘭德博物館」(Pueblo Grande…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好戲在臺】布袋戲彩樓數位多媒體展

布袋戲最早的雛型是單人演出的肩擔戲,一個人、一套演出道具、一個大布袋,演出行頭就都齊了。平常大布袋用來收納演出道具;演出時大布袋化身為表演舞臺,將演師遮住,讓觀眾目光集中在戲偶演出上。這個大布袋讓觀眾留下鮮明的視覺印象,也是「布袋戲」名稱的由來之一。在布袋戲表演舞臺中,以「彩樓」的外觀構思巧妙、獨具匠心,是最華美、也是最富傳統工藝表現的舞臺。…

【博物之島新訊】對美的崇拜,是真理還是邪教?倫敦Wellcome Collection重新探索「美」的歷史與想像

在疫情期間種族歧視的經驗讓藝術家Xu Yang利用自畫像進行自我療癒,重建自我認同和重新思考「美」的定義。Perhaps We are All Fiction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2021, Xu Yang。(Robin Niedojadlo 攝影) 作者:王貝羽(曼徹斯特城市大學當代策展學碩士) 2023年10月Wellcome Collection推出「美的崇拜」特展(The Cult of…

【博物之島新訊】結合地方環境、文化與促進社區合作的關鍵連結!2023年國際區域博物館委員會年會報導

開幕活動與來賓合照 (呂怡屏 攝影) 作者:呂怡屏(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助理研究員) 2023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國際區域博物館委員會(ICOM-ICR)於臺南市立美術館召開年會。時隔9年再到臺灣,期間人類社會歷經了一場大疫情,地球環境面臨更嚴峻的挑戰,此時的地區博物館,關心什麼樣的議題、又能如何作為? 連結地方的關鍵!社區參與、凝聚認同…

高雄市立美術館:老鷹的眼淚—劉冠妏個展

一隻黑色的老鷹,被大自然的聲音和土地的呼喚所引領,展開了一段穿越時空的探索,尋找曾經在不同時空滴落各處的淚滴,橫越不同的維度,以追尋自我的完整性,也是一趟藝術家劉冠妏尋找自我的旅程。 劉冠妏回到高雄與植物對話的田野過程,延展了橫跨數千年時空、亞洲和南美洲原住民、甚至和不同維度外星意識的對話。這個對話主題涵蓋了自我探索、身份認同、時空穿越以及與人類與自然界和文化的連接。…

【博物之島專文】建立去殖民化的公平變革:專訪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館長Brandie Macdonald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 (IUMAA)除了致力於展示、典藏工作外,還為學生提供許多實習的機會。(圖片提供:IUMAA) 作者:張雅萍、林俊強、王佩鈴、謝子喬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碩士生) 國際博物館協會典藏委員會(ICOM-COMCOL)秘書長Brandie…

臺北市立美術館:2024/01/07《你看過道明寺嗎》— 獻給「流星花園」

《你看過道明寺嗎》— 獻給「流星花園」 《你看過道明寺嗎》是以台灣電視劇「流星花園」以及劇中的四位主角 F4在台灣掀起的流行風潮爲靈感。F4可以說是台灣流行史上最著名的男子團體之一,而他們的影響力也擴及至亞洲其他地區,包括了印尼。該電視劇的成功,尤其四位團員的個人魅力及劇中的時尚風格,皆在那一世代人的心中留下深刻的集體記憶與文化印記。而F4的歌曲甚至成了印尼觀眾心中的台灣流行音樂代表。為了回顧此一特殊現象,藝術家們將在台北雙年展Music Room演奏 F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