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故宮博物院開始受理111年暑假暨下半年大專院校學生實習申請

國立故宮博物院開始受理111年暑假暨下半年大專院校學生實習申請 內容 聽到在博物館工作,大家會聯想到什麼呢? 是知性與優雅的化身? 天天研究賞玩文物的文青? 還是無所不知的移動知識百科? 文物知識信手捻來的導覽解說達人? 但這群「在幕後的人」到底做的是怎樣的工作呢? 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甘苦?快來當故宮的實習生,讓我們帶你一探究竟吧!…

【博物之島新訊】2022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的力量

博物館擁有改變我們周遭世界的力量!(photo by ICOM) 編譯報導:博物之島編輯室、陳曉瑩 * 本文編譯自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官網,2022年適逢三年一度的ICOM大會,大會與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同為「博物館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走過艱困的疫情危機後,全球博物館正積極往前邁進,在永續發展、數位創新、終身教育等議題上,為人們帶來正向的影響力!…

臺北市立美術館:2022/04/23-07/17【碎化的史觀—江凱群個展】

【碎化的史觀—江凱群個展】 ❉ 展覽內容: 「碎化的史觀」是物(object)的現象學。江凱群透過物件、作品及文件進行記憶的「再生產」——以馬賽克、繪畫、攝影與裝置藝術等形式,還原主體所乘載的歷史多重性與破碎性。 藝術家江凱群曾於2016年「第三人稱的過客」的展覽中,回顧自身在異國的漂泊經驗,透過日常的物件連結至旅行經歷,遠觀生活的痕跡。然而,全球疫情限制了實體的旅遊與交流,藝術家回到臺灣在地,開始思考疫情之下「藝術生產」的親身經驗,與過去異國經驗交相衝激。…

【博物之島專文】他山之石可攻錯─從荷蘭《文化遺產法》反思臺灣文資保存(下)

從荷蘭《文化遺產法》,一起反思臺灣的文資保存(Photo by Iván Rivero, Pexels) 作者:洪伯勳(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文化分析博士候選人) 綜觀荷蘭《遺產法》與臺灣《文資法》,兩者雖在同時間頒布,但內容卻大相逕庭。筆者藉由兩者的差異比較,延伸出兩個值得進一步思考的議題。 「遺產」對「資產」?翻譯與背後思維…

【博物之島專文】他山之石可攻錯─從荷蘭《文化遺產法》反思臺灣文資保存(上)

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鎮館之寶—林布蘭〈夜巡〉(Photo by Rob Oo, flickr, CC BY 2.0) 作者:洪伯勳(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文化分析博士候選人) 2016年7月,荷蘭《文化遺產法》(Heritage Act)(下簡稱《遺產法》)正式頒布,整併了多項既有的文化遺產法規,成為管理國家珍貴文物的最高原則。時任教育、文化和科學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e and Science)部長Mariëtte…

【博物之島新訊】保護文物的時間賽跑戰!戰火下的烏克蘭博物館

烏克蘭利沃夫國家博物館自3月初以來,就全體動員來打包文物,超過1.2萬件的藏品陸續被遷移至安全地點存放。(攝影:Bernat Armangue。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特約記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俄國自2月24日入侵烏克蘭至今,文化機構難逃戰火席捲的命運。根據4月初聯合國文化機構統計,烏國至少有 53 處歷史遺跡、宗教建築和博物館遭到破壞,包括 29 個宗教場址、16 座歷史建築、4 間博物館和4 座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