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黑人紳士的時尚革命:大都會博物館「Superfine」特展

「Superfine」展場設計呈現沉穩的黑色色調。(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作者:謝佳均(文化部國內外資訊專區執行編輯)

2025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服裝學院推出年度特展「Superfine: Tailoring Black Style」(展期至2025年10月26日),以「黑人紳士文化」(Black Dandyism)為核心,梳理非裔社群如何藉由西裝、量身裁製與服飾風格,建構身份認同與文化自覺。

展覽名稱「Superfine」取自18世紀高級羊毛布料的名稱,象徵品味講究與尊嚴,也呼應自由黑人(Free Black)奧拉達‧埃奎亞諾(Olaudah Equiano)自傳中所寫:「我花了八鎊為自己添購一套上等衣服,以自由地跳舞。」這份對服裝的投資,既是美感選擇,更是自我認同的行動表達。

展覽陳列埃奎亞諾自傳《奧拉達‧埃奎亞諾的有趣敘事,或非洲人古斯塔夫斯‧瓦薩自述》(The Interesting Narrative of Olaudah Equiano, or Gustavus Vassa, the African, Written by Himself),該書詳細記錄了被奴役、掙扎、買回自由以及對奴隸制度的批判。(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超越12種主題風格的自我陳述

展品跨越300年,涵蓋歷史服飾、繪畫、攝影、雕塑以及當代設計師的作品。並分為12個主題【註釋1】,每一部分都以一個詞彙作為引導,使觀眾能以概念導覽的方式理解黑人風格的歷史與文化意涵。

展覽內容自18世紀的倫敦與加勒比海開始,延伸到20世紀的巴黎與紐約,最後抵達當代的跨國黑人時尚。無論是曾被奴役者在獲得自由時換上精緻西裝,還是爵士樂手、政治領袖與當代藝術家透過服飾展現自我,衣著成為一種「可見的宣言」,使他們重新定義存在與尊嚴。

 

「酷」展區(cool)聚焦20世紀後半葉,黑人設計師與風格領袖以精緻休閒服重新定義男裝,將奢華符號融入街頭時尚。(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傳承」展區展出以大尺幅寫實肖像聞名的美國非裔藝術家巴克利·L·亨德里克斯(Barkley L. Hendricks)的作品,其將非裔社群的日常形象提升至古典肖像的莊嚴層次,被視為回應藝術史中黑人缺席或被邊緣化的抵抗。(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例如,「擁護」展區(Champion)強調黑人紳士先驅如何以穿著彰顯自由與權利。「體面」展區(Respectability)呈現社群如何以整潔莊重的服裝,反擊社會對黑人形象的貶抑。而「傳承」展區(Heritage)則關注服裝中的非洲元素與工藝,如何融入歐洲裁縫傳統。

 

「體面」展區。(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國際主義」(Cosmopolitanism)展區,揭示黑人如何透過時尚在跨國舞台建立連結。(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傾聽「服飾」作為身份的語言

所謂「dandy」,意指「一個人特別注重優雅與時尚的穿著」。這樣的概念在19世紀歐洲紳士文化中逐漸成形,當黑人社群進入這場關於服飾的遊戲,穿衣便不再只是個人品味,而是一種社會抗爭與文化宣示——翻轉在奴隸制度與殖民體系下,非裔社群常被視為「不配」、「不可能」成為時尚主體的狀況。

例如,「擁有」展區(Ownership)展示了一枚16世紀英格蘭的半便士銀幣《dandiprat,被認為可能是「dandy」一詞的來源,並從「小人物、小銀幣」逐漸轉向指涉「誇張打扮、過度修飾的人」。《dandiprat與L’Enchanteur設計的《卡利納哥皇家硬幣第 8 號》(Kalinago Royal Coin #8)墜飾並置,後者取材自加勒比原住民貨幣並鑄上祖先肖像。這樣的對照展現了當代黑人如何重新詮釋財富符號,運用金銀等材質轉化為自尊與身份的表達。

 

左:半便士銀幣《dandiprat》;右:L’ENCHANTEUR設計的《卡利納哥皇家硬幣第 8 號》墜飾。(©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另一方面,展覽也關注黑人社群在品味表達中所面臨的挑戰。例如,「自由」展區(Freedom),觀眾可見黑人男性如何藉由衣著展現社會抱負。自1820年代開始,不少黑人菁英選擇穿著高級服飾、維持精緻的儀容,並委託繪製肖像畫,以傳達自信與地位。然而,他們的時尚選擇同時也引來種族主義者的嘲諷,如「黑臉諷刺漫畫」(blackface caricature),或是「黑臉滑稽劇」(blackface minstrel show)【註釋2】便刻意將「追求時尚」描繪成非裔社群不自量力的行為。

展覽將肖像畫、諷刺漫畫與精美服飾並置,呈現黑人社群如何以著裝回擊污名。其中舉出雜誌《費城時尚》(Philadelphia Fashions)中的畫作,畫中黑人夫婦以優雅姿態回望那些鄙視他們的眼光,凸顯了服裝不僅是外表修飾,更是對抗偏見、彰顯尊嚴的有力武器。

 

「自由」展區將服飾與諷刺畫、肖像畫並陳,回應品味表達面對的挑戰。(Courtesy of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結語:當布料化為歷史的聲音

展覽揭示了服裝如何成為超越布料的語言。對黑人社群而言,穿上精心裁製的西裝,意味著對自由的渴望、對尊嚴的堅持,以及對未來的想像。如同策展人Monica L. Miller指出:「黑人紳士文化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將西方的服裝規範轉化為自我主張的工具。」也提醒我們:服裝不只是審美的選擇,它同時也是一段歷史、一種政治宣言,以及回應世界的方式。


【註釋1】展覽十二大主題:Ownership、Presence、Distinction、Disguise、Freedom、Champion、Respectability、Jook、Heritage、Beauty、Cool、Cosmopolitanism。

【註釋2】「黑臉滑稽劇(minstrel show)」是19至20世紀初在美國盛行的一種舞台娛樂形式。表演者(多為白人)會將臉塗黑,誇張模仿黑人歌舞與言行,並塑造許多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角色形象。


資料來源: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