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品嚐歷史裡的臺灣味,「數味食光特展」共筆轉譯之策展實踐

展覽主視覺與入口處展示。(洪璿晴 攝影)

作者:洪璿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所研究生)

細數臺灣多元的文化風貌,「飲食」或許最能體現這座島嶼的豐饒與兼容。它揉合不同族群的記憶,承載跨越時空的歷史網絡,並化為日常生活裡難以取代的味覺記憶。

臺史博「數味食光:臺灣飲食記憶特展」(展期至2025年11月09日),將民眾書寫的飲食記憶轉譯為展場中的多重敘事:從食物模型、料理器具與手稿文件,到用餐場景的再現與販售空間的探討,串聯出屬於這座島嶼的集體記憶。展覽讓飲食超越味覺,化作與歷史對話、理解自我與他者的切入點。

 

把你的故事搬進博物館:從數位資料庫到策展轉譯

展覽取材自「國家文化記憶庫」由各地方單位、各人所記錄的飲食故事【註釋1】,並從中精選了15組飲食關鍵字,如「雜貨店」、「冰菓室」、「美援麵粉」、「國宴菜」、「民主灶咖」等,重組與轉化不同世代與背景的記憶書寫,再結合臺史博的館藏與媒體裝置,使數位典藏從靜態資料轉化為展場裡具體的敘事與體驗。

 

展場中以國文庫為介面的平板裝置,邀請觀眾瀏覽不同主題的飲食故事。(洪璿晴 攝影)

其中,「雜貨店」單元整合了各地共筆書寫的故事,從日常賒帳資訊集散地代筆寄信藥品販售與售票,描繪出雜貨店作為日常「萬能場域」的社會角色。這些個人視角的微觀記憶經過策展轉化,呈現出地方經驗如何在展覽中生成新的敘事層次。

 

「雜貨店」單元,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記錄了雜貨店老闆「代筆寫信」的記憶;連江縣文獻中心則描繪交通不便的馬祖,雜貨店成為日常採購的重要據點,也販售各類藥品,幾乎無所不包。(洪璿晴 攝影)

 

飲食串連的歷史視野

展覽不僅回應日常飲食的熟悉感,也揭示飲食背後豐富的歷史語境。例如,「冰菓室」單元呈現其作為早期相親聖地的角色,讓觀眾看見飲食如何成為情感的隱喻——一碗「紅豆牛奶月見冰」端上桌象徵彼此好感,意味著一段姻緣即將展開。

另一處引人駐足的展區,則展出傅培梅「滿漢大餐」泡麵系列的研發手稿與第一代包裝。作為臺灣第一位電視烹飪節目主持人,傅培梅透過料理節目與食譜出版推廣現代化廚藝,連結家庭餐桌與全球華人社群;同時,在戒嚴體制下,她也被賦予推動「中華美食」的象徵角色,折射出飲食如何從家庭廚房延伸,成為具有外交與政治意涵的文化媒介。

 

傅培梅的「滿漢大餐」泡麵系列研發手稿與第一代的產品包裝。(洪璿晴 攝影)

 

島嶼庫克」單元影片則從庶民小吃土魠魚羹出發,追溯其跨文化的生成脈絡:從 17 世紀歐洲地中海的烹調方式,到葡萄牙人在日本留下魚肉裹粉油炸的技法,以及搭配酸甜醬或熬入濃湯的料理方式,再融合在地食材與口味,最終形成今日臺灣街頭熟悉的風味。透過影片的視角,飲食成為全球流動與文化交流的證據,也引導觀眾重新認識隱於飲食背後從地方經驗延伸至世界歷史的途徑。

 

與飲食記憶交會,互動的味覺記憶

在展場裡,飲食記憶也成為引發觀眾互動討論的媒介。如雞蛋糕鐵件模型結合數位裝置,邀請觀眾透過虛擬遊戲體驗雞蛋糕的製作流程。「國宴菜單」單元,則將歷屆總統宴客菜色轉化為食物模型,比對不同時期的菜單設計,使觀眾思考飲食與政治文化間的關聯。這些展件與展示設計,讓飲食從靜態記憶,轉化為充滿互動的動態對話,讓觀眾在其中與歷史建立更深層的連結。

 

雞蛋糕的鐵件模型與數位裝置。(洪璿晴 攝影)
「國宴菜單」單元將總統宴客菜色以食物模型呈現。圖左為芋薯鬆糕,右為臺南碗粿。(洪璿晴 攝影)
親子觀眾駐足於製作豆花器具的展示前,討論不同年代的器具差異。(洪璿晴 攝影)

展覽以飲食為媒介,透過共筆的數位書寫,使個人記憶不再只是被動保存的資料,而成為再詮釋、再對話的展演內容。憑藉飲食的親近性與普遍性,個人記憶與宏觀歷史相互交織,並開啟更多跨文化、社會與時代的討論。


【註釋1】國家文化記憶庫是一個整合各部門、地方與社群資源所建構的數位資料平臺,提供民眾瀏覽與查找資料,進一步線上策展。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