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的一百種想像」特展,融入動手實踐與感官體驗,帶領觀眾認識建築。(高雄市立美術館 提供)
作者:郭冠廷(高雄市立美術館助理研究員)
如果你是建築師,會設計出什麼樣的美術館?是能發射光束嚇退小偷的堡壘?還是帶領觀眾環遊世界的奇幻空間?高雄市立兒童美術館策劃建築教育展「美術館的一百種想像」(展期至2026年03月01日),藉由校園師生、建築師與藝術家的跨域合作,結合「動手做」與感官體驗,引導成人及兒童觀眾展開對建築的創意狂想。
「展覽本身就是教育」是兒美館一貫的核心理念,館方鼓勵家長利用家庭導覽手冊與展場互動學習單,於展場角落與孩子共同探索,幫助兒童在參與和體驗中與作品建立交流。

從觀眾到設計者,打開兒童的建築想像
展覽籌備前期,展覽緣起於內惟藝術中心的成立,一個新館舍如何融入地方、回應時代需求,促使策展人邀請鄰近的學校合作課程計畫,為中山國小四年級學生設計了8堂漸進式的建築概念課程。過程中,學生逐步打開想像美術館建築的可能,從最初「美術館就是要方方正正」的固有印象,轉化為能夠自由構思的設計者。並以自己的創意成果完成了一系列別具特色的美術館模型,成為展場的重要亮點。

另一方面,藝術家同樣是美術館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時常受到建築空間啟發,進而想像作品在其中展出的樣貌。本次課程也邀請插畫家與建築師共同參與,克服時間、資源和天災等困難,共同完成創作,使展場不僅是一處展示空間,更成為藝術家與觀眾一同激盪想像與靈感交會的平台。
5大展區,打造你的專屬美術館
特展以5大主題動線,帶領觀眾展開一場「由外而內」穿越建築的冒險。展場入口設置「建築工作室繪畫區」,邀請觀眾化身建築師,透過草圖紙和特製尺規繪製平面設計圖;接著再移步至「立體積木區」建立建築基地,從平面延伸到立體,逐步完成屬於自己的建築構想。這一過程兼具趣味與挑戰,也成為展覽中深受觀眾喜愛的體驗之一。

緊鄰的「顏色啊!顏色!」展區,以互動投影裝置引導觀眾思考美術館建築在白色之外的可能性,以及色彩如何重新定義建築的空間特色與氛圍。「建築的皮膚」展區則將視線轉向建築外觀,探討不同材料與設計所帶來的感受差異。另一方面,「不同材質,呈現不同的溫度」展區,則設置多種媒材牆,包含:馬賽克、石材、金屬、木絲水泥板、磚材等,邀請觀眾以雙手觸摸,體驗截然不同的觸覺紋理。
當建築的主體逐漸成形,還缺少什麼畫龍點睛的細節呢?策展人指出,光線可謂「建築的靈魂」。如「啊!光進來了」展區中,建築師侯慶謀和林宛蓁共同打造5組光源裝置,透過擺放造型物件,引導觀眾思考光線如何為建築、空間和作品注入生命力。展區亦設有工作坊桌椅,現場不乏親子利用回收材料進行創作,從互動參與中啟發新的空間與光影想像。


展覽尾聲,「如果,我是美術館建築師」展區匯集藝術家和建築師們的奇思妙想,其中亦展現兩者合作的案例,凸顯美術館所具備的「遊戲」特質。如草原市務所與日本設計師中村至男攜手打造迷宮般的海底造型美術館,呈現建築師設計空間、藝術家於其中創作的交流模式。
而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蕭有志則設計《一個人的美術館》,結合藝術家吳修銘「躲貓貓」聲音裝置,營造獨特的感官體驗。展場中亦可見高雄正修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學生的夢想美術館模型,與國小學童作品形成跨世代的有趣對話。


結語:透過互動觸見理解與想像
展覽強調建築應回歸使用者的感受,並在有限資源下聚焦建築的核心概念,使觀眾「摸得到」「看得見」建築特質,透過互動體驗其中樂趣,進一步加深對建築的理解和想像。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