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漫館於服務中心打造了一面漫畫創作者簽名牆。(林琮穎 攝影)
作者:林琮穎(老派博粉的謬思藝享 謬思設計師)
還記得自己最初接觸漫畫,是在什麼樣的場景下呢?也許是在租書店的書架前流連忘返,又或是在課桌底下、被窩裡偷偷翻閱,也可能是透過手機螢幕一話接一話地持續追看更新連載。
漫畫的存在早已不限於紙本與數位平台,更逐漸轉化為能讓人走近、參與、共同記憶的文化主體。為了回應這樣的轉變與想像,文化部自2016年啟動「國家漫畫博物館的籌設」計畫,並於2023年正式落腳於臺中刑務所建築群基地。同年末,「東側園區」率先啟用,並展開試營運。

空間變奏,回望國漫館園區的歷史軌跡
臺中刑務所鄰近臺中火車站,位於曾為政治經濟重心的舊城區。雖然監獄主體建築已不復存在【註釋1】,其周邊附屬設施如典獄官舍、官舍群、浴場及演武場等文化資產【註釋2】,仍大致保存完整。這些建築不僅見證了臺灣獄政制度的發展歷程,也勾勒出司法機關職員的生活樣貌。
國漫館歷經多次選址討論與規劃波折,最終選定臺中刑務所建築群作為園區基地。結合文化資產再利用的決策,使得過往象徵秩序與規訓的司法空間,轉化為支持創意發展與文化自由的嶄新場域。

穿越紙張,漫畫在博物館的多重體驗
漫畫的輕盈與創意,不僅帶來貼近日常的細膩感受,也開啟了無限想像的空間。其背後更匯聚了文化、藝術與文學等多重能量,展現跨領域的表現潛力。近年來,國漫館持續透過多元策展與推廣形式,呈現臺灣漫畫的豐富樣貌。
例如,目前展出的《指劍之舞.舞動可愛—蕭言中創作40周年經典作品展》(展期至2025年09月29日),呈現蕭言中以單幅漫畫展現幽默詼諧的風格,並結合其「舞指成畫」的創作方式,展現漫畫線條的獨特美感;《小貓巴克里勇闖多重宇宙》(展期至2026年3月1日)則透過互動設計與任務體驗,認識IP角色在跨媒體作品中的延伸與轉化。


描繪舊地,串聯記憶:漫畫創作的歷史取景框
園區內的刑務所浴場原為提供基層職員使用的公共澡堂,如今館方以展覽《泡漫畫—公共澡堂體驗》回應其歷史脈絡,結合日治時期澡堂文化與當代漫畫創作,重新詮釋浴場空間的文化意涵。展覽邀請觀眾從多元視角認識澡堂歷史與其社會角色,並透過漫畫創作的參與形式,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浴場想像。

另一方面,漫畫如何回應過去的政治與人權壓迫歷史?漫畫家阮光民以日治時期政治運動家蔡惠如為主角,描繪他因治警事件遭判刑,從家中啟程前往臺中刑務所報到的歷程。這件作品〈意難忘〉創作於事件原址,使漫畫敘事與歷史場域相互呼應,引導觀眾透過圖像認識另一種觀看歷史的方式。

此外,園區內亦可見多處與空間融合的現地創作,如4號宿舍及園區角落、牆面等皆有漫畫風格的視覺作品。8號宿舍則規劃為兒童書屋,打造一處適合親子共讀的空間,讓不同年齡的觀眾都能自在地享受閱讀的樂趣。


當觀眾走進服務中心,能看到一面集結臺灣漫畫創作者的簽名牆,彷彿凝聚了他們對於這座館舍的想像與期待。國漫館不僅肩負保存與推廣漫畫文化的任務,更致力於強化臺灣漫畫的主體性與多元價值。隨著未來主場館的新建與北側園區逐步完整,也期待館方持續立基於場域精神,成為匯聚能量與創作發聲的關鍵平臺,持續推動臺灣漫畫在歷史與當代之間的文化對話。
【註釋1】臺中刑務所(原臺中監獄)已拆除,原址即今三民路、林森路、自由路與公館路交界之範圍,目前僅存相關附屬建築群。
【註釋2】臺中刑務所附屬建築群皆具有有形文化資產身分,共有兩處市定古蹟「臺中刑務所典獄官舍」與「臺中刑務所浴場」,以及兩處歷史建築「臺中刑務所官舍群」與「臺中刑務所演武場」。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 黃俊銘(2014)。臺中市市定古蹟「原臺中刑務所典獄官舍、原臺中刑務所浴場」調查研究及修復再利用計畫。臺中: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 蔡沛霖(2025)。國漫館的誕生:臺漫潮流孵化基地。漫想誌,1,50-53。
- 殷寶寧、潘錦煌(2025)。國家漫畫博物館與臺中刑務所官舍群文資活用再生之網絡治理分析。博物館學季刊,39(3),7-36。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