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她與他》特展展場,展區延續浮世繪作品《淺草的晴嵐》黃色調設計,並以漸層效果象徵融合的概念。(陳慧芸 攝影)
作者:黃禎貞(嘉義縣政府教育處 課程督學)、陳慧芸(國立故宮博物院 助理研究員)
故宮南院於2025年5月推出《青春的她與他》特展(展期至2025年8月31日),展覽以特展「江戶浮世之美」為基礎,攜手嘉義地區國小、高中學生參與合作,並共同策劃三個主題展區:「浮世新繪:版上青春.性別百態」、「浮世代社會性別浪潮」與「遊藝浮世:從江戶到嘉義的跨域共創」。透過學生以「浮世繪」發想的藝術作品,呈現新世代對性別的多元想像與創意詮釋。觀眾不僅能欣賞學生作品,更可透過參與,感受展覽作為學習與創作交流平台的多重意義。
館校合作,從浮世繪的當代對話開始
故宮南院於2024年11月12日舉辦「資源融入高中課程設計」討論會,邀集嘉義縣多所高中教師與策展團隊參與,確立「館校合作 × 性別教育」為核心方向,並將展覽資源轉化為課程設計的起點,將性別議題引入學校課程與學生創作。
在推動上,合作方式採循序漸進:先由策展人員分享展覽重點、典藏背景與數位資源,協助教師設計課程;再透過線上課程與工作坊,引導展覽脈絡與性別議題融入不同學科,藉此與師生共同討論展場呈現、主題設定等,逐步形成完整的展廳配置與內容規劃。並將最終成果納入展場設計,各校成果包含版畫、繪畫、浪潮箱、互動遊戲及版畫手作體驗區。
以性別為筆,跨越青春的浮世之旅
此次「跨域策展」透過學生創作,探索藝術如何成為青少年反思與表達自我觀點的媒介。例如,在展區「遊藝浮世:從江戶到嘉義的跨域共創」中,嘉科實中融合AI繪圖與Scratch程式設計,創作出融合江戶美學與在地文化的數位藝術與互動遊戲,呈現學生如何以科技工具回應傳統視覺語彙,並將地方文化融入創作。

竹崎高中的「社會性別浪潮箱」則格外引人注目。此作品源於教師提出的「議題箱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從浮世繪圖像切入,觀察江戶時代的性別角色,並進一步連結當代的性別平權議題。學生以木箱作為「微型展場」,在其中編排圖像、物件與文字,將性別議題策展化,並跨越歷史、藝術與公民社會的邊界,思考如何翻轉既有的性別框架。

「社會性別浪潮箱」的設計承載三重功能。其一是社會觀察,學生透過資料蒐集與比較不同時期的圖像與史料,理解江戶社會的階層與性別分工。其二是創作實踐,木箱被視為「展場縮影」,學生藉由圖文編排、象徵物件的配置與錄製音檔,形成詮釋性的作品。其三是公共性,透過展覽,學生不再只是被動的學習者,而是議題的表達者與策展人。

竹崎高中發想的《社會性別浪潮箱》,箱內更以「橋樑」作為隱喻,象徵連結、勇氣與共融。(陳慧芸 攝影)
完成後的《社會性別浪潮箱》在展場中成為學生與觀眾的交流媒介。觀眾可透過箱內的圖像、物件與文字標註,理解學生對性別議題的詮釋。這不僅是一件創作,更像是一個「小型策展空間」,展現當代青年對浮世繪性別符號的回應與觀點。並且體現學生對SDGs性別平權的深刻理解,包括消除歧視與暴力、促進女性在政治、經濟與科技領域的參與,以及推廣性別平等文化等。

永慶高中負責的「浮世新繪:版上青春.性別百態」展區,則以學生的日常經驗出發,透過版畫技法引導他們進行性別觀察與自我表達;課程設計首先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場域著手,觀察校園制服規範、社交場合中的行為期待,乃至廣告與社群媒體中的性別形象。這些日常細節成為討論與反思的起點,幫助學生意識到性別角色背後的社會框架。
在創作實踐中,學生將觀察到的現象轉化為版畫圖像。例如,有人以穿著和服的男性挑戰性別刻板印象,有人透過短髮與服飾選擇展現女性多元氣質,強調打扮是自我取悅而非迎合大眾;也有人以浮世繪風格重新詮釋家庭分工,表達父母皆可成為家庭的MVP。其他作品則透過衣飾交錯象徵剛柔並濟,或以女武士展現溫柔與堅毅的平衡;甚至借用小丑魚行為顛覆「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這些作品皆從不同角度描繪出年輕世代對性別平權的多元想像。
因此,永慶高中的學生不僅是技法的學習者,更是將觀察與思考轉化為藝術語言的創作者。他們一方面紀錄對社會性別現象的細膩洞察,另一方面也透過藝術作品提出回應,實踐了「以藝術作為社會觀察工具」的精神,展現出青年世代對性別現象的細膩感知。

結語:穿越時空的性別對話
透過館校合作,「文物」成為性別平等教育的入口,學生不僅參與展覽內容製作,也從作品創作與展場設計中實踐表達與詮釋,角色從過往被動接受知識的觀眾,轉變為參與者。展覽也呈現了學生如何透過藝術回應當代性別議題,體現當前教育現場鼓勵多元價值、批判思考與跨領域學習的趨勢,拓展了博物館作為學習場域的可能性。並在浮世與現實之間,繪出屬於年輕世代的性別圖像與文化敘事。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 新関伸也, & 松岡宏明(著), 吳崇萍(譯).(2024)。不一樣的美術鑑賞課:日本鑑賞學習評量表 ルーブリックで変わる美術鑑賞学習。主流出版社。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