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從港口倉庫到移民故事基地:鹿特丹新馬斯河畔FENIX美術館開館

FENIX移民美術館建築。(王幸慈 攝影)

作者:王幸慈 (荷蘭萊登大學藝術史碩士/藝文工作者)

2025年6月,坐落於荷蘭鹿特丹南部的新馬斯河畔(Nieuwe Maas)的FENIX移民美術館(The FENIX Museum of Migration),終於迎來盛大開館。這座由港口舊倉庫改建而成的私人美術館,以鹿特丹深厚的移民文化做為策展核心,融合當代藝術、飲食文化與社會參與,致力於探問「移動」與「歸屬」的多重面貌。

開館前,館方便透過密集的社群平台更新、倉房改建的影響紀錄與一系列活動,累積了高度的媒體關注與公眾期待。歷經數年籌備,觀眾終於得以踏入館內,並登上頂樓標誌性的「龍捲風觀景平台」,俯瞰鹿特丹港口的景緻,重新想像城市、遷徙與家的關係。

 

一樓大廳中央為「龍捲風觀景平台」入口。(王幸慈 攝影)

館舍由兩棟比鄰的建築組成:主場館需付門票入內,內部設有兩層樓的展廳、餐廳與博物館商店,以及可登高遠眺的標誌性建築「龍捲風平台」;另一側的Plein場館則免費開放,並作為舉辦移民飲食工作坊與荷語交流活動的社區空間,同時也販售各國的平價點心與飲品。FENIX以具話題性的展覽與標榜多元的夜間活動作為兩大主軸,試圖打造一座關注全球移民議題,也實際連結在地移民社群的藝文新聚落。

 

回應與延續:移民故事的生活剪影

走進FENIX的大門,觀眾首先可在一樓大廳欣賞館方製作的紀錄片,了解建築的歷史。沿著由中國建築師馬岩松設計的龍捲風觀景建築穿越主體空間,來到大廳的另一側,便可見兩檔常設展:其一為攝影展「移民眾家」(The Family of Migrants),以影像凝視流動中的家庭與身份;另一為結合物件與聲音導覽的「手提箱迷宮」(Suitcase Labyrinth)。

「移民眾家」的策展靈感,源自於1955年紐約現代美術館舉辦的經典攝影展「人類一家」(The Family of Man)。館方將原展覽所聚焦的人類生命議題:生、老、病、死,轉化為全球移民的眾生相,藉此回應當代遷徙的普遍經驗與情感複調。展覽展出近200件攝影作品,依影像主題分為若干子單元,呈現跨越55個國家、不同時空背景下人們因遷徙而交織出的悲歡離合,引導觀眾重新思索身份、家園與流動的意義。

 

「移民眾家」展場一景。(王幸慈 攝影)

在「手提箱迷宮」展覽中,館方將大眾捐贈的各式行李箱層層堆疊,搭建出一座蜿蜒曲折的迷宮結構。觀眾可於入口處領取語音導覽設備,在穿梭其間時,透過掃描特製的行李吊牌,聆聽關於移動、遷徙與歸屬的家族故事——他們來自何方?何以在鹿特丹落腳?最終選擇離去或留下?

策展團隊也以編年方式,在展牆標示荷蘭在各個時期所接納的移民族群脈絡,從殖民背景下的遷徙、宗教庇護的歷史、直至今日的政治庇護,使個人經驗得以在歷史長河中被看見與定位。

 

「手提箱迷宮」展區。(王幸慈 攝影)
觀眾可透過手持語音導覽設備,聆聽行李箱主人的遷徙故事,內容分為成人與兒童版。(王幸慈 攝影)

 

創新還是觸目驚心?展示手法與保存的模糊邊界

有別於一樓以攝影與物件敘事為主的展覽方式,FENIX二樓展區則透過大量藝術創作探討移民議題。展場採無隔間、無固定動線的開放方式,讓觀眾自由穿梭其間,自行體會作品與展覽的關聯。在選件上,館方亦刻意打破媒材與年代的邊界,從17世紀的油畫與版畫,到當代的錄像作品和裝置,共同並置於展間。這種策展手法不僅延展了「移民」作為歷史與當代命題的複雜性,也反映出FENIX嘗試激盪出跨時空對話的多重視角。

 

FENIX二樓展區。(王幸慈 攝影)

然而,在展覽資訊呈現與保存條件上,二樓展區的規劃頗令人疑惑。首先,館方對作品資訊的標示付之闕如,除了少數註明為其他博物館出借的作品外,大多數展件未明確標示其來源,觀眾難以辨識所見是否為館藏,甚至無從得知是否為原作。更令人擔憂的是展示環境對藝術品保存的忽略。例如,林布蘭的版畫與楊・凡・斯塔韋倫(Jan van Staveren)的油畫被置於強烈白光照射下,且展間亦無見溫濕度監測設備;某些脆弱的古地景圖更直接面對日光曝曬。這些安排不免讓人質疑館方是否具備完善的保存意識與維護機制。

 

館方將紙質作品置於窗前,意圖引導觀眾對照鹿特丹的今昔地貌;然而,長期曝曬於日照下,恐對作品保存與材質穩定性造成影響。(王幸慈 攝影)

再者,展區陳列密度過高亦影響觀展體驗。寬闊的展間密集擺設大量作品,狀似藝術博覽會的攤位排列,不同作品的媒材效果彼此干擾,易使觀眾產生博物館疲勞。此外,館方將休憩座椅集中設置於用餐區,觀眾若欲暫作休息,皆需前往消費,雖有助於提升營收,卻也模糊了展覽與商業空間的界線,削弱了觀展的專注與沉浸感。

 

結語:深耕在地,依舊可期

整體而言,儘管二樓展區尚有待調整,但仍可清晰感受到FENIX對鹿特丹移民群體的高度重視。館方以開放的態度,積極與在地國際藝術家及具移民背景的餐飲業者合作,並以Plein場館為基地,舉辦美食活動、荷語城市漫步、咖啡時光,以及各國的宗教節慶體驗。這種靈活而輕鬆的形式,既提供當地族群展現自身文化的機會,也為當地的藝文環境注入了嶄新氣息。

 

Plein空間裡的「Kiosk小站」提供民眾借用桌遊、各國報紙與書籍,營造輕鬆多元的交流環境。(王幸慈 攝影)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