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之島新訊】航越歷史的漫漫歸途——舞鶴引揚紀念館

拘留營模型,呈現狹小空間內擁擠的生活景況。由於熱氣上升,身體較虛弱者通常被安排睡在上層。模型中的人物正在分食稀少的食物。(王奕尹 攝影)

作者:王奕尹(格拉斯哥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

坐落於日本海沿岸的舞鶴市,不僅以秀麗海景與優美地名聞名,更承載著一段沈重的歷史記憶。二次大戰結束後,根據駐日盟軍總司令部的命令,日本政府須將所有滯留海外的軍民遣返回國,於是選定包含舞鶴港在內的18個港口,作為接納返國者的「引揚港」,以利大規模遣返作業。

隨著中國、朝鮮半島及東南亞等地遣返作業陸續完成,至1950年,舞鶴港成為日本僅存的引揚港,持續肩負接返任務直至1958年。13年間,共有346艘引揚船靠港,接返超過66萬人次,以及16,269具自海外歸來的遺體。

 

舞鶴引揚紀念館建築外觀。(王奕尹 攝影)

1970年,舞鶴市於引揚港附近設立了「舞鶴引揚紀念公園」,園區內設有步道、多座紀念雕塑與紀念碑。1988年,在舞鶴市民及全國倖存者的倡議與支持下,設立「舞鶴引揚紀念館」。

館內典藏多數來自於日本各地的民間捐贈,其中包含570件登錄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遺產」的珍貴文物。在官方檔案相對匱乏的情況下,這些由引揚者提供的第一手資料,補足了這段歷史的空白,也讓紀念館得以透過保存與展示,記錄戰後海外拘留及被遣返的艱辛歷程,並持續傳遞和平的重要性。

 

部分展區設有多語言標示,包含日文、英文、中文、韓文及俄羅斯文,也呼應引揚歷史中所涉地域的國際關聯。(王奕尹 攝影)

作為日本最後的「引揚港」,舞鶴港接返的大多是滯留前蘇聯的日本軍民。【註釋1】前蘇聯為彌補二戰期間的人力損失,強行拘留大量日本戰俘,使遣返作業一度陷入重重困難。許多被扣留者被送往西伯利亞各地的拘留營,在嚴酷低溫中被迫從事高強度勞動,僅能依靠少量食物果腹,還必須克難地自行製作生活用品。

走進紀念館,首先映入觀者眼簾的是鋪設於地面的「西伯利亞拘留營分布圖」,標示著許多引揚者曾經流徙的空間地景。館內亦設有西伯利亞拘留營模型與復原場景,並規劃「拘留體驗空間」。觀者可以親手觸摸展品,嘗試躺上木板床,並在刻意調低的空調溫度與昏暗光線中,體驗被拘留的戰俘所面對的惡劣環境。

 

鋪設於地面的西伯利亞拘留所分布圖。(王奕尹 攝影)
冰雪中的西伯利亞拘留所模型。(王奕尹 攝影)
拘留體驗空間可親身體驗拘留營的生活。(王奕尹 攝影)

常設展廳分為兩個展區,分別為聚焦日本近代史與引揚背景的「困境的記憶」;以及承載返國歷程與記憶的「回國與重逢」。參觀路線引導觀眾首先進入「困境的記憶」展區,透過牆上的年表、圖文展版及文物,使觀者建立對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引揚」的基本認識。

 

牆面的說明牌。(王奕尹 攝影)

展覽主要以物件為核心,在大歷史脈絡當中,透過聚焦引揚者的個人物件訴說歷史。例如,祈願戰地平安的「武運昌隆」旗幟、祈福護身物「千人針」,以及一名引揚者在西伯利亞拘留期間所書寫,記錄生活點滴、情緒轉折與對家鄉的思念,呈現身處極寒與飢餓中的精神掙扎與生存意志的《白樺日記》等,皆承載著深刻的時代印記與個人情感。

 

由許多女性一人一針縫製,象徵保佑平安歸來的「千人針」,繪有武運昌隆字樣與老虎圖樣。(王奕尹 攝影)
出身舞鶴的瀨野修在艱困環境中以煤炭水書寫在白樺樹皮上的《白樺日記》,保留了戰後拘留生活的第一手視角,如今已被登錄為聯合國世界記憶遺產。(王奕尹 攝影)

「回國與重逢」展區則聚焦於「引揚」的具體歷程與相關設施,包含當時各類機構的運作情形、引揚設施的配置說明,亦展出舞鶴港與遣返船模型,標示著實際載運人數,不僅具體呈現引揚作業的龐大規模,也聚焦戰後歷史中關於等待、重逢與失落的集體記憶。如展場內迴盪著〈岸壁之母〉【註釋2】的樂曲聲,是館方特別設置的聲音體驗裝置,藉此呈現家屬的漫長等待。當遣返船駛入港口,碼頭邊總聚集盼望親人歸來的婦女,媒體因此稱她們為「岸壁之母」——碼頭上的母親,她們的身影,也成為這段歷史最真摯的見證。

多艘接引遣返人員的船隻模型與舞鶴港縮尺模型。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出現在電影《海角七號》裡的「高砂丸」,該船曾多次往返中國大連與俄羅斯納霍德卡,在30次的航行裡,接返55,205名引揚者返抵日本。(王奕尹 攝影)

紀念館並未試圖討論戰爭的是非功過,不強化國族情感或煽動觀眾情緒,而是以引揚者的視角與物件呈現歷史脈絡,讓觀者得以看見戰爭結束後漫長而沈重的回家之路。

距離紀念館僅數分鐘車程的舞鶴港,至今仍保留當年引揚的重要場址。昔日的「舞鶴引揚援護局」(舞鶴遣返援助局)舊址如今已成為民間工廠,港邊的引揚棧橋及和平鐘經過修復後,開放遊客自由參觀。和平鐘旁立有解說牌,邀請遊客依序敲響和平鐘——第一聲悼念亡者,第二聲銘記苦難,第三聲祈願和平。悠長的鐘聲乘著海風傳回舞鶴引揚紀念館,持續傳遞著對和平未來的展望。

 

舞鶴引揚港設有復原的棧橋及祈願和平鐘。(王奕尹 攝影)

【註釋1】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約有47.2萬人被滯留於西伯利亞等地的拘留營。

【註釋2】〈岸壁之母〉(岸壁の母)為1959年發表的歌曲,歌詞取材自端野伊勢守候兒子歸來的真實故事,旋律哀切動人,發行後廣泛流傳,成為日本戰後最具代表性的抒情歌曲之一,亦多次被改編為電影與電視劇。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 陳力航,零下六十八度: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臺北市: 前衛出版社,2021。
  • 邊見純(洪于琇翻譯),來自雪國的遺書(収容所から来た遺書),臺北市: 尖端出版社,2023。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