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館刊》第12期

2025年3月出版

 

日新月異推陳出新的數位技術,為博物館各面向工作帶來強化的力量,博物館透過數位力,累積館藏物件資訊、擴展展覽敘事模式、增進友善近用服務、提供分眾教育資源、引進創作表現形式等等。數位力的展現,也讓參觀博物館加速貼近大眾數位生活模式,增加觀眾參與博物館的行為模式,提供更多元參與觀看博物館的途徑。

 

本期館刊特別邀請4位長期運用數位技術參與博物館實務的學者就博物館及陶藝發展等面向,引介「博物館數位力」主題。首先施登騰副教授闡明博物館的數位力具有推展賦權策展、共享權威功能,以大規模回顧文獻與研究分析建立具體案例及操作模式,提供博物館參採運用數位力發揮公共價值,呼應社會責任的使命。顏上晴教授與研究生調查與研究分析8座指標博物館發展數位典藏圖像近用,包括政策制定、實務操作以及業務推展類型或方式,提供博物館建立專業發展知識基礎,協助發展博物館公共性。

 

曾靖越副教授指出博物館參觀行為已成為大眾生活模式的一環,文中探討社群平臺造就虛實整合的理論與社會背景,在觀眾主動參與且擴散大眾印象的同時,也產生新知識敘事,了解觀眾的數位體驗也是博物館發揮新價值的必要條件。陳妙鳳老師以創作觀點、教育需要及豐富實務經驗,闡述陶土3D列印先驅研究以及藝術美學基底,詳介4種模組以及模組串聯可呈現的各種材質肌理造形表現,提供創作者採用數位技術進行複合材料創作的可能性。

 

陶瓷產業專欄本期由林國隆先生介紹南投陶在水里蛇窯與社區互動轉型發展休閒營運模式,兼顧地方保存陶瓷文史記憶,提供受到現代生活型態影響而式微的地方陶瓷產業,重塑在地陶瓷生命的案例。

 

本期兩篇研究論文探討當代陶藝的創作技術表現,張競芝介紹泥漿沾覆成形技法,並透過實驗及運用案例說明,提供其他創作者參採。柯品伃研究當代陶藝中的空間裝置作品,提供觀賞者理解此類創作的社會脈絡。

 

數位新時代為博物館典藏、展覽、教育推廣與社群互動各方面提供更多可增進參觀者參與感和學習體驗的數位模式,協助博物館更能落實友善近用觀念及廣化多元族群參與,使博物館成為共融、共學與共創的場域,讓博物館透過數位力推展文化影響力。

 

本期內容:

「博物館數位力」

一、主題專文

◆賦權策展與多元敘事:共享權威的數位設計與策略

◆臺灣博物館數位典藏圖像近用:幾座指標博物館的圖像授權與開放近用現況

◆再策展時代:實體觀展者的數位敘事

◆應用模組化參數程式生成低解析度3D列印之肌理造形

 

二、陶瓷產業

◆傳統南投窯藝的經營變革與永續一以水里蛇窯為例

 

三、研究專文

◆泥漿沾覆成形技法之陶藝創作研究

◆當代陶藝中的空間裝置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