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豐田孕育出臺灣玉的綠色礦脈,千年前,它已是史前人群的重要資源。沒有金屬器的時代,工匠用石英片岩、竹管與石英砂,一點一滴切磨鑽磨,把玉石製成工具與耳飾、手環等飾品。支亞干與荖山遺址出土的玉料與半成品,宛如重現繁忙的工坊景象。
玉器形制日益多樣:圓形、方形、細長形耳飾,乃至稀有的蛙形玉飾、人形耳飾,展現出臺灣獨有的工藝技術與文化意涵。玉石不僅流通於島內,更隨人群跨越海洋,抵達菲律賓、越南、泰國,在當地被再製成符合流行的器物。臺灣玉因此成為跨文化交流的橋梁,印證了早期人群的航海能力與文化互動。
今日的科學研究與考古調查,讓我們逐步拼湊出玉器背後的故事。不同時期的人,對同一種玉材有不同的用途和詮釋,但都源自對自然的觀察與運用。
從山林礦脈到海洋彼端,臺灣玉承載著跨越千年的文化航程。
誠摯邀請您走進花蓮縣考古博物館,一同見證這段連結臺灣與世界的故事。
《玉路揚帆:史前臺灣玉貿易》特展資訊
展期:114年10月1日至115年9月30日
地點:花蓮縣考古博物館 (花蓮縣壽豐鄉豐山村市場1號)
指導單位:花蓮縣文化局
主辦單位:花蓮縣考古博物館
承辦單位:財團法人花蓮縣文化基金會
協辦單位:菲律賓國家博物館、越南胡志明市歷史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臺東縣政府文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