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博物之島新訊】臺灣以AI融合文化驚豔杜拜:2025 ICOM 杜拜大會現場報導

參觀者與臺灣展位的AI虛擬導覽員「貝兒」進行互動體驗。(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 提供)

作者:黃星達(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秘書長、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博士)

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大會於11月11日至17日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世界貿易中心盛大舉行。此次會議為ICOM首次於中東、北非及南亞地區舉辦,亦是疫情後及「博物館新定義」修訂後的首次大會,別具歷史意義。

本屆會期涵蓋專業委員會會議、主題研討、展覽及博物館與文化遺產之交流活動。11月12日的開幕典禮匯聚超過4,500名來自全球的博物館專業人員與學者參與。ICOM主席Emma Nardi於致詞中指出:「博物館沒有邊界,而是一個網絡」(Museums have no borders; they are a network),象徵博物館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連結與共榮精神。

 

第27屆ICOM大會於杜拜世貿中心舉行。(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 提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文化部主任Krista Pikkat與ICOM總幹事(Director General)Medea S. Ekner共同進行主題對談,主題為「人工智慧與博物館:從願景到全球行動」( AI and Museums: From Vision to Global Action),聚焦人工智慧時代為博物館帶來的挑戰及機會、倫理議題以及實踐路徑。

Krista Pikkat指出,AI的發展使我們得以建構起更具包容性的博物館,科技的運用讓人們能更便捷地近用各種文化資源。兩位專家並提及一項旨在繪製與蒐集全球AI應用案例的倡議,將透過問卷與資訊整合,記錄AI在博物館運作中的多樣實踐。該計畫希望在尊重博物館社會角色多樣性的基礎上,建立跨國對話、同儕交流與知識共享的專業能力,推動具社會責任且以人為本的創新思考,並期望成為全球從業人員的靈感與反思工具。

 

ICOM 總幹事 Medea S. Ekner 與 UNESCO 文化部主任 Krista Pikkat探討人工智慧時代的挑戰與倫理實踐。(黃星達 攝影)

今年臺灣展位以「AI科技與數位策展融合文化藝術」為主軸,展現臺灣博物館在多元共融與世代對話上的實踐成果,呈現「博物之島」兼容創新與人文精神的文化氣象。展位以「流動的未來」為主概念,主視覺以「臺灣紅」、「臺灣金」與「臺灣青」為主色調,並融入臺灣百合、油桐花、蝴蝶蘭與梅花等代表性花卉,象徵臺灣博物館在自然孕育下的多元共融,如花海般繁盛,展現創新、包容與韌性的島嶼精神。

 

臺灣團隊於展位前合影。(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 提供)

值得關注的是,展區特別打造虛擬導覽員「貝兒」,以頭戴山櫻花飾的臺灣黑熊為造型,結合智慧語音辨識與多語言即時回應技術,讓來自不同國家的參觀者能以母語與臺灣館互動,無需翻譯或文字輸入,即可獲得導覽解說。同時觀眾可掃描 QR Code進入「臺灣雲端博物館」平台,查閱全臺博物館資訊。展區亦融入AR互動設計,參觀者可與總統府、臺北101等臺灣地標合影留念,此項科技應用呼應本次大會關注的主要議題——「新科技」如何創造新的溝通形式,並提升觀眾的參與與體驗。

 

參與者使用裝置體驗虛擬博物館。(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 提供)
開幕活動展演呼應大會無形文化資產議題。(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 提供)

除科技主題外,亦呼應本屆大會關注之議題——「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與「青年力量」。開幕活動邀請來自臺灣的原住民族表演團隊娜麓灣樂舞劇團(The NaLuWan Dance Troupe)進行展演。並規劃藺草編織、琉璃珠串珠藝術等文化體驗,吸引國內外觀眾熱情參與,讓世界更加深入認識臺灣的多元文化。此次臺灣亦有約30篇論文於大會中發表,並有多位代表角逐國際理事席位,相關結果將於會期內陸續公布。同時,臺灣亦積極爭取於2026年承辦國際民族誌博物館委員會(ICME)年會,持續深化國際交流與專業合作。

藺草編織活動。(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 提供
我方爭取ICME明年到臺灣辦理年會。(中華民國博物館協會 提供)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