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安・夏里埃,《Midnight Zone》,2024年。(© Julian Charrière)
作者:戴映萱(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策展碩士、藝術評論工作者)
隨著氣候危機日益嚴峻,海洋的命運成為21世紀全球關注的重大議題。英國諾福克郡(Norfolk)的塞恩斯伯里視覺藝術中心(Sainsbury Centre for Visual Arts)於2025年春季推出全新展覽項目,以「海洋能否存活於我們手中?」(Can the Seas Survive Us?)為主題,透過三項展覽與駐村計畫,從藝術、人文與科學交織的視角,深入探討人類與海洋的關係。
展覽以「水之世界」(A World of Water)作為開端,以英國與荷蘭之間的北海(North Sea)歷史聯繫為切入點,集結自1540年以來的文獻資料,揭示人類對海洋的影響與依賴。其中許多藏品是從荷蘭的各家美術館借來,多幅古地圖描繪了英國諾福克郡與荷蘭的關係──美術館所在位置與荷蘭僅隔一面海的距離,眾多古地圖早已標誌了北海的重要性:不只是物質流動的貿易航道,也是思想、技術、藝術交流的重要途徑。
回應此主題的作品來自不同地方,從英國畫家瑪吉·漢布林(Maggi Hambling)筆下洶湧浪濤的海洋繪畫,到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融合自然與技術的裝置藝術,他們各自以藝術語彙揭示氣候變遷與海洋生態系統崩潰正面臨的嚴峻危機。法國-瑞士藝術家朱利安·夏利耶(Julian Charrière)則透過實地探險,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緊密聯繫。在他的影像作品中,人類總是處於世界邊緣,彷彿徘徊於終點與起點之間,微妙呈現人類與自然相互依存的生存狀態。
第二主題「海之內部」(Sea Inside)邀請觀眾從更私密的感知狀態出發,開啟與大海的對話。由東英吉利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Sarah Wade博士與倫敦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 London)的Pandora Syperek博士共同策展,此展覽探索人類如何將海洋「馴服」並內化於居家空間與文化記憶中。
參展藝術家包括原住民藝術家舒維奈·阿舒納(Shuvinai Ashoona)、奈及利亞藝術家埃文·伊費科亞(Evan Ifekoya),以及知名藝術家勞雷·普羅沃斯特(Laure Prouvost)與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這些作品從不同角度出發,回應從殖民航行、難民海上漂泊,到漁業與潛水等經驗,並觸及原住民族世界觀,以及海洋物件作為物質性與記憶載體的意義,反思人類與海洋之間的共鳴。
薩摩亞裔日本藝術家木原雪(Yuki Kihara)個展「達爾文的樂園」(Darwin in Paradise Camp)作為本季展覽的壓軸,首次於英國展出其於2022年威尼斯雙年展紐西蘭館的代表作《樂園營地》(Paradise Camp),同時推出全新創作《達爾文變裝》(Darwin Drag)。
木原透過扮裝攝影重新詮釋高更(Paul Gauguin)的大溪地系列,並認為這些作品實際上受到殖民時期攝影「凝視他者」、製造異國與性化形象的影響,而非真實反映當地人的日常與多元性。就此,她邀請薩摩亞的第三性群體「Fa’afafine」【註釋1】擔任模特兒,拍攝出色彩鮮明的攝影作品,顛覆殖民視角的「他者」凝視與性別刻板框架,展現多元、流動的身體與身份認同。
在錄像作品中,木原則化身為達爾文,與薩摩亞變裝皇后BUCKWEAT展開對話,揭示達爾文為迎合維多利亞時代的保守價值觀,而刻意掩蓋動物間同性行為的觀察記錄。展間同時展示具有Fa’afafine特徵的魚類,如小丑魚與鸚哥魚, 巧妙地將跨性別和跨文化議題與海洋生態相互連結,交織出身份、文化與海洋生態的多層次對話。
針對海洋生態議題的迫切性,館長賈戈·庫珀(Jago Cooper)指出:「海洋覆蓋地球超過七成,是自然界的生命源頭。然而,當我們看見風力發電機遍佈北海,塑膠垃圾淹沒太平洋,藻華毒素蔓延,瀕危物種不斷滅絕時,我們不得不叩問:海洋是否真的能承受人類的衝擊?」
值得注意的是,庫珀自接任館長(Jago Cooper)以來,便積極將環境意識注入展覽計畫,該館也是當前英國唯一設有「藝術與氣候變遷策展人」(Curator of Art and Climate Change)的機構,該職位以跨域合作、社群參與及公共行動為策展核心,致力於透過藝術引發對氣候危機的反思與行動,並由來自菲律賓的策展人約翰·肯尼·帕拉納達(John Kenneth Paranada)擔任,本季展覽策劃期間其多次攜手各界學者與藝術家一同「出海」進行實地調查。體現出文化機構正以更有意識的態度,透過自身資源與策展方法,積極回應永續課題。
除了三項主題展覽,受邀擔任本季展覽的駐村藝術家的荷蘭藝術團體「除草者」(De Onkruidenier),則與諾福克郡海岸社區合作,以行動藝術重新書寫人與自然的關係。館方透過社群參與,結合當代藝術、歷史畫作、古地圖與原住民族知識,開啟多元視角切入海洋議題。呼籲人們重新審視海洋的重要性,與這片蔚藍疆界對人類未來生存的關鍵意義,同時展現博物館如何以策展行動回應生態挑戰。
【註釋1】Fa’afafine 是薩摩亞文化中的「第三性」,意指「像女性一樣的人」,在當地社會中被視為自然且被接納的性別身份,扮演多元且重要的社群角色。
執行編輯:謝佳均
資料來源:
- 塞恩斯伯里視覺藝術中心展覽項目「海洋能否存活於我們手中?」官方主頁
 - Joanna Moorhead, Keep your head above water: art show looks at the rising seas, The Guardian
 
閱讀更多:【國內外資訊】
(本系列文章與文化部博物之島同步刊登)